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属蜱螨目跗线螨科,全国分布。又名侧多食跗线螨、黄茶螨、嫩叶螨、白蜘蛛,杂食性,可为害30科70多种作物。主要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及苋菜、芥蓝、西芹、蕹菜、落葵、茼蒿、樱桃萝卜、白菜等名特优稀蔬菜。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80%-100%。
[为害特点] 成、幼螨集中在寄主幼嫩部位刺吸汁液,尤其是尚未展开的芽、叶和花器。被害叶片增厚僵直,变小变窄,叶背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带油状光泽,叶缘向背面卷曲,变硬发脆。幼茎受害后呈黄褐色至灰褐色,扭曲,节间缩短,严重时顶部枯死,形成秃顶。花器受害,花蕾畸形,严重时不能开花。幼果或嫩荚受害,被害处停止生长,表皮呈黄褐色,粗糙,果实僵硬,膨大后表皮龟裂,种子裸露,味苦不能食用,果柄和萼片呈灰褐色。
[形态特征] 成螨个体很小,需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雌螨长约0.21毫米,体躯阔卵形,腹部末端平截,淡黄至橙黄色,半透明,有光泽。身体分节不明显,体背部有l条纵向白带。足较短,4对,第四对足纤细,其跗节末端有端毛和亚端毛。腹部后足体部有4对刚毛。假气门器官向后端扩展。雄螨长约0.19毫米,近六角形,腹部末端圆锥形。前足体3―4对刚毛,腹面后足体有4对刚毛。足较长而粗壮,第三、四对足的基节相连,第四对足胫跗节细长,向内侧弯曲,远端1/3处有l根特别长的鞭毛,爪退化为钮扣状。卵长约0.1毫米,椭圆形,无色透明。卵表面有纵向排列的5―6行白色瘤状突起。幼螨长约0.11毫米,近椭圆形,淡绿色。足3对,体背有l条白色纵带,腹末端有1对刚毛。若螨长约0.15毫米,是一静止阶段,外面罩有幼螨的表皮。
[生活习性] 南方茶黄螨年发生25―30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成螨在土缝、蔬菜及杂草根际越冬,温暖地区和有温室的菜区茶黄螨可终年发生。螨靠爬行、风力和人、工具及菜苗传带扩散蔓延,开始发生时有明显点片阶段。4―5月间螨数量较少,6―10月上旬大量发生。保护地内立冬后至12月中旬数量显著下降。北京、天津地区茶黄螨在露地不能越冬,主要在加温温室和日光温室及苗棚内继续繁殖为害,春季通过菜苗移栽传播。5月上中旬,大棚蔬菜可见到明显的被害状,5月底至6月初可出现严重受害田块。一般7―9月为盛发期,10月以后随气温下降数量随之减少。茶黄螨繁殖快,喜温暖潮湿,要求温度更严格,15―30℃发育繁殖正常,25℃时完成一代平均历期12.8天,数量增长31倍,30℃时历期为10.5天,数量增长13.5倍。35℃以上卵孵化率降低,幼螨和成螨死亡率极高,雌螨生育力显著下降。成螨对湿度要求不严格,相对湿度40%仍可正常生殖。适于卵孵化和幼螨生长发育需80%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0%则大量死亡。保护地温暖潮湿对茶黄螨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利。因而冬季温室生产喜温名特优稀蔬菜仍可发生为害,但保护地以秋棚为害严重。成螨十分活跃,且雄螨背负雌螨向植株幼嫩部转移。1头雌螨可产卵百余粒,卵多产在嫩叶背面、果实凹陷处及嫩芽上,卵期2―3天。雌雄以两性生殖为主,其后代雌螨多于雄螨。也可营孤雌生殖,但卵的孵化率低,后代为雄性。
[防治方法] 1.搞好冬季苗房和生产温室的防治工作,铲除棚、室周围的杂草,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消灭越冬虫源。 2.培育无虫苗:移栽前用药剂对菜苗全面防治。 3.药剂防治。由于茶黄螨虫体极小,不易发现,早期调查需根据被害植株进行判断。保护地蔬菜在定植缓苗后要加强调查,发现个别植株出现受害症状时及时挑治,防止进一步扩展蔓延。春秋茶黄螨盛发期需间隔7-10天定期施药防治。喷药重点主要是植株上部嫩叶、嫩茎、花器和嫩果,并注意轮换用药。可选用1.8%虫螨克乳油4000―5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l500―2000倍液,或25%倍乐霸可湿性粉剂l000-l500倍液,或50%阿波罗悬浮剂2000-4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l000―l500倍液,或20%速螨酮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shucai/25/2008-12-29/7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