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水果种植技术 > 梨树种植技术

梨树的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




梨树虽较耐水带,但土壤中水分过多,排水不畅,会引起湿害,使根系活动衰退,植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雨季要及时排涝,降低地下水位。

3、人工辅助授粉凡品种单一,授粉树不足或配置不当的梨园,常使着果率降低,应尽早补栽授粉树,或高接授粉品种枝条。作为临时性的措施,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或在花期树上挂插花枝(罐内盛水,将授粉花枝插于罐内,挂于树上)。此外,花期天气不良时也可人工辅助授粉。花粉采集宜在20-25℃温度条件下,然后置明凉干燥处保存。人工授粉以梨始花3天内的效果最好,全树前后不过1周左右。一般授粉后3小时遇雨,影响即不大。

4、疏花疏果梨树盛果或花量常过大,着果率又高,易导致大小年结果现象的产生。疏花疏果是调节生长与结果,防止大小年,增大果实,达到丰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与疏果相比,疏花更有利于促进梨叶面积的早期形成。疏花在花序分离期到初花期进行,包括疏花序和疏花朵。疏果从谢花后两周开始,到5月中旬左右完成。疏果标准按枝果比计算,约为(3一4):互。强树强校可降低技果比标准为(2-2.5):1,反之,弱树弱枝可提高标准为(3.5-4):1。如按叶果比计算,鸭梨为(15-20):1,雪花梨为(20-30):1,沙梨系统品种为(25-30):1,巴梁为(30-40):1。梨树化学疏花疏果的方法在生产上应用还不够成熟。

七、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1、病害梨的主要病害有黑星病、锈病、黑斑病和轮纹病几种。

(1)梨黑星病;为害叶片、果实、芽、花序和新梢,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引起叶片干枯早落,幼果龟裂、畸形,也易早落。病菌在芽鳞、病叶、病果和枝条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花序和新稍基部常先发病。该病从花期到果实采收期都可发生,发病轻重与当年降雨多少密切相关。防治方法:晚秋清除落叶、病果、病枯枝等,减少越冬菌源。花期前后摘除有病花丛和病梢,消灭传播中心。生长期喷药防治,第一次掌握在花序分离期,第二次在谢花70%左右时。药剂可用石灰倍量式240-200倍的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以后根据天气情况和发病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喷药。

(2)梨锈病:又称赤星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新梢和果实,后期病部长出淡黄色毛状物,为病菌的锈子器。发病严重时叶片枯萎早落,病果成畸形,也易早落。梨锈病菌具有中间寄生--桧柏和龙柏,并在其上产生冬孢子堆。春雨后,冬孢子堆膨胀产生小孢子,借风传播到梨树上,引起发病,以后病斑上先后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器,散发出锈孢子,再随风飞回中间寄主上越夏、越冬。防治方法:在梨园附近5公里内,不宜栽植桧柏或花相等中间寄主。附近如有风景区,春季在冬拘于难未破裂时对中间寄主喷0.3%五氯酸钠混加波美1度石硫合剂,以抑制冬孢子的萌发。同时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喷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2-3次进行保护,此外,喷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也有较好的效果。在梨盛花期间应避免用药。

(3)梨黑斑病:为害果实、叶片和新梢,日本梨品种受害严重。幼果感病带硬化龟裂,近成熟期果实感病则软腐脱落。病菌以菌丝在病叶、病果和病枝上越冬,次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减少越冬菌源。萌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和0.3%五氯酸钠混合液,杀灭越冬病菌。萌芽后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再喷布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600-800倍液数次。病重园喷10%多氧霉素1000倍液有较好的效果。

2、虫害主要虫害有梨二叉蚜、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梨星毛虫、梨木虱、梨(花)网蝽、梨圆介壳虫等。

(1)梨二叉蚜:春季以若虫和成虫群集芽上及叶面上为害,引起叶片纵卷,影响梨树的生长发育。以卵在芽腋间或小枝裂缝处过冬,第二年梨芽萌动时开始孵化,一年发生20代左右。能胎生若蚜孤雌繁殖。防治方法,春季梨花芽萌动后,若蚜群集芽上为害时,喷10%吡虫啉(蚜虱净)3000-4000倍液.或功夫菊酯3000倍液。谢花70%时再喷一次,务使全部枝梢均匀着药。

(2)梨大食心虫:简称梨大,以幼虫为害梨的花芽、花序和幼果,有转移为害习性,一年2-3代,以小幼虫在芽内结茧越冬。被害芽鳞片松散开裂,受害幼果干枯脱落,但有丝悬吊于果台上。防治方法: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越冬虫芽。花期和幼果期,摘除受害花序和虫果,并利用其中天敌再放回梨园寄生。发生严重的梨园,在越冬幼虫转芽为害期、春季转果为害期,喷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20%速灭杀了乳剂3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沙梨 短果枝 气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