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水果种植技术 > 梨树种植技术

梨品种结构调整优化途径及红皮梨优新品种


    梨是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主导果品,栽培面积近3000公顷,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但是近年来梨的品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梨产业效益的提高。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稳妥调整优化梨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发展优新品种,推进该区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调查后提出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梨品种结构调整优化途径及红皮梨优新品种,供生产参考。

    1 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梨品种发展现状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梨品种经历了从1970年到1990年的大规模发展以苹果梨和秋白梨为主,花盖梨、安梨为辅,1991年到2000年基本停滞发展,从2001年至今再度大规模发展以南果梨为主,锦丰、花盖、苹果梨为辅3个阶段。纵观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梨的发展现状,当前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①晚熟品种栽培规模萎缩,早熟品种栽培规模单一过多,丰产优质的秋白梨、苹果梨等晚熟悉品种大幅度减少,而在该区表现丰产优质的南果梨集中大幅度增加,形成了早熟南果梨单一过多,晚熟品种缺乏的不合理结构。②一些市、县没有依据生态条件适地适树而是盲目大规模发展南果梨,尽管南果梨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但不适应辽西北南部自然的生态条件。③新品种引进推广速度缓慢,生产上主栽的品种还是较早的地方品种,虽然近几年引进了一些优新品种,但绝大多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

    2 辽西北寒冷、半冷半干旱地区梨品种调整优化的主要措施和目标

    2.1 合理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

    梨果供需周年化、品种多样化是市场的需求。针对市场晚熟品种偏少,早、中熟品种偏多的情况,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实验示范和媒介宣传等措施,引导群众适度发展晚熟梨新品种,使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由现在的10∶70∶20逐步调整为10∶40∶50。

    2.2积极稳妥、有序地发展新优品种

    对于引进的国内外梨新品种要通过试栽表现和市场反馈进行科学筛选,积极稳妥、有序地发展。当前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应重点发展抗黑星病系列和红皮梨系列的早、中、晚熟品种。抗黑星病系列品种有:苹博香、秋白梨、东宁5号、寒香梨、北海道、锦丰等;红皮梨系列品种有:寒红、苹博香、新梨6号、红南果、红香酥、八月红、矮红等。

    2.3品种区域布局

    辽西北半干旱南部等市县气候较湿润,适应白梨生长结果,应重点发展秋白梨、京白梨等;而中部等市县应重点发展红香酥、八月红、锦丰、苹博香等;北部等市县应重点发展大南果、红南果、寒红、东宁5号、苹果梨等,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品种区域布局。

    3 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梨品种优化途径

    3.1 对不适品种进行高接换头更新品种

    高接换头是优化品种结构、加速梨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针对栽培经济价值低的杂梨品种,充分利用多头高接技术实现品种更新改良;把高接换头和不良树形改造、老弱树复壮结合起来,既更新了品种又改良了树形和恢复了树势,一举二得。实践证明,只要技术得当,高接树基本达到1年换头、2年花果、3年丰产。

    3.2加大引进栽植优良品种的力度

    引进栽植优良品种,建立梨新品种示范园,是加速梨优化品种的有效途径。当前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充分利用退耕开发梨新品种,建立经济林示范区,将快速实现梨品种优化。

    4 适宜辽西北寒冷半干旱地区的红皮梨优新品种

    4.1 红南果梨

    系南果梨芽变,平均单果重111.4g,最大180g;果实近圆形,果形指数0.9,始熟期黄绿色,着色期底黄色,终熟期阳面鲜红色,红色覆盖面积达66.3%,果点黄褐色,密而中小;果梗中长,平均2.38cm;萼片宿存,部分脱落;采收时果皮较厚,采后20天果皮变薄,光亮鲜红;果肉白色,肉质细,多汁,酸甜适口,香味极浓;Vc含量13.5mg/100g,含可溶性固形物16.0%~16.8%,品质极上;常温下可贮2~4个月;树势中庸,干性较强,枝条粗壮坚实,树形紧凑。萌芽力中等,成枝力强;红南果梨白花不结实,可用苹香梨、花盖梨做授粉树;栽后4年普遍开花结果;抗寒力、抗黑星病力强;9月下旬果实成熟,果实发育140~142天,适于无霜期155天以上地区大面积栽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南果梨 苹果 果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