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水果种植技术 > 草莓种植技术

草莓白粉病化学防治的现状与展望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2年,我国草莓栽培面积已达到36700公顷,居世界各国之首,年总产量35.7万t,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王玉坤等, 2003)。随着栽培模式不断改变和丰香等新草莓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白粉病已成为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草莓白粉病的化学防治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就,特别是腈嘧菌脂的问世,使草莓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 化学防治的常规药剂

    1.1 有机硫类杀菌剂 以代森锰锌为代表的有机硫类杀菌剂,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及病菌孢子萌发,阻止病菌侵入。该类药剂除对白粉病有效外,对草莓的大部分病害均有防治作用,此类药剂不易产生抗性,但对侵入植物体内的菌丝体杀伤作用很少,用药量相对较大。

    1.2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功效,对草莓白粉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由于该类药剂的大多数品种如苯菌灵、硫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在草莓上应用后最终均转化成共同的抑菌毒物多菌灵,因此,长期使用易产生抗性。

    1.3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在草莓白粉病防治中的应用,使白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作用机制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故该类药剂又称为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剂),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因而干扰菌丝的生长和孢子形成。该类药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特点,兼有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这类杀菌剂的品种主要有三唑酮、腈菌唑、四氟醚唑等。三唑酮是1974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率先研制开发的第一代三唑类杀菌剂,1977年由南开大学在国内首先合成。三唑酮在草莓白粉病防治上应用以来,开始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但长期使用后白粉病对三唑酮逐渐产生抗性,而且三唑酮在草莓上产生的药害和抑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是继三唑酮之后开发的新一代三唑类杀菌剂。该两种药剂与三唑酮相比药效更强,用药量更少,安全性高,对草莓抑制作用小,是目前草莓生产上用量最大的三唑类药剂。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无论是治疗作用还是保护作用均明显优于三唑酮(方云博等,1998;吴桂本等,1999)。

    1.4 仿生物植物源杀菌剂 该类药剂在防治草莓白粉病上应用推广是化学防治技术的重大突破,它们的特点:安全无公害,对草莓花、果实安全,没有抑制生长作用。这类药剂的主要品种包括腈嘧菌脂、稀肟菌脂、醚菌脂等。世界上以腈嘧菌脂的使用量为最大,作用机制是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破坏病菌的能量合成,从而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该药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促进草莓生长等特点,兼有预防、治疗、铲除以及抑制孢子产生的作用。与三唑类杀菌剂、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苯并咪唑和苯胺类等杀菌剂都没有交互抗性,是取代三唑类杀菌剂的最佳药剂。

    2 存在问题

    2.1 白粉病菌抗性严重 三唑类药剂应用20多年以来,白粉病菌对该药剂逐渐产生抗性,国内外的学者对此均有研究报道(张宜绪,1999)。产生抗性的原因是以三唑类药剂为主的复配剂较少,单一药剂的长期使用为病菌提供了选择机会。

    2.2 施药技术落后 我国草莓产区用于防治白粉病的药剂多为腈菌唑或四氟醚唑等单剂,以三唑类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剂少,应用少,而且大部分种植区长期、单一地使用三唑类杀菌剂,没有与其他传统保护剂杀菌剂或腈嘧菌脂类杀菌剂交替使用,不利于三唑类杀菌剂的抗性治理。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腈嘧菌脂类杀菌剂多为进口品种,因其价格昂贵,所以大面积推广难度较大。

    2.3 施药器械陈旧 目前草莓产区的施药机械仍然是以压缩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以及单管喷雾器为主,使用的喷头都是切向离心式流心喷头。据有关专家估计,用这些喷雾器采用大容量喷雾法会损失农药剂量的60%~70%(刘君丽等,1999),既达不到防治效果,又浪费大量农药,还会污染环境,增加防治成本。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杀菌剂 草莓 抗性 白粉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