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水果种植技术 > 葡萄种植技术

葡萄生长后期烂果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病虫害是直接影响葡萄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而葡萄生长后期烂果是危害葡萄产量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由于我区葡萄生产迅速发展,病虫害种类也随之增多,发生规律也较复杂,因此病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为避免葡萄生长后期出现烂果现象,人们常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造成葡萄农药残留量超标,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工作方针。笔者结合葡萄生长后期烂果的发生原因、特点、防治等方面进行如下探讨。
     
    1葡萄生长后期烂果的主要原因
     
    (1)病菌感染,一般引起葡萄烂果的主要病害有白腐病、炭疽病、特殊年份也有黑腐病。
     
    (2)营养不良,树势衰弱,偏施氮肥,缺少钾、钙、微量元素,或挂果过多、负载量大,致使植株长势弱,降低了抗病能力。
     
    (3)气候潮湿,夏剪不及时,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雨水过多、土壤和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加速了病害的传染和蔓延。
     
    2葡萄生长后期发生的常见病害
     
    2.1葡萄白腐病
     
    2.1.1病状此病主要为害果穗,有时新梢和叶片也被侵害。一般接近地面的果穗,其穗轴、果梗最先发病,受害部位初期出现水渍状的病斑,后逐渐扩大,环绕穗轴,使其果粒软腐,振动时病粒容易脱落。在烂果表面上产生灰白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器。潮湿季节受害变软的果粒表面破裂,溢出淡黄色粘液。
     
    2.1.2病原常见的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盾壳霉属(Coniothyriumdiplodiella(Speg.)Sacc.),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灰白色至灰褐色,并有孔口。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着生在孢子器底部的丘状组织上;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或瓜子形、初无色,成熟时呈褐色,大小为8.9~13.2μm×6~8μm。
     
    2.1.3发生特点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散落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是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风雨、昆虫是该病传播的主要媒介。雨水不仅把带有分生孢子的土壤颗粒飞溅到果穗和接近地面的新梢上,也是孢子萌发侵染的主要条件。因此,6月上、中旬降雨次数的多少和降雨量的大小决定当年白腐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盛期。夏季高温多雨、尤其阴雨连绵的天气易造成病害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发病严重。白腐病菌为弱寄生菌,主要由伤口侵入,如田间操作的机械伤、虫咬伤以及风害、雹害造成的伤口等,小果梗的密腺、叶片的水孔、气孔等也都是病菌侵入的门户。
     
    2.2葡萄炭疽病
     
    2.2.1病状此病主要危害果实,穗轴和果梗也能受害。葡萄在浆果着色后期接近成熟时发病最重,故称为晚腐病。一般在距地面近的果穗尖端先发病,初期在果面上发生水渍状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圆形深褐色病斑,略凹陷,2~3d后,产生小黑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在多雨潮湿天气,自盘中流出粉红或橙红色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扩展到整个果面,果粒变软腐烂,逐渐失水干缩,变成僵果脱落。果梗、穗轴受害时产生椭圆册陷病斑,影响果实成熟。
     
    2.2.2病原常见的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盘长孢属。病果上的小黑粒点为分生孢子盘,上面聚生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3~15μm×3.3~4.7μm。
    
    2.2.3发生特点病菌主要以菌丝在1年生枝蔓的表层组织及病僵果上越冬,副梢带菌率最高,其次是结果母枝、果穗、叶柄、卷须、穗轴、果梗等。翌年春条件适宜时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带有分生孢子的雨滴落到果实上便开始初期侵染,若传播到叶片、新梢上便侵入到组织内部,但表面看不出异常,为潜伏侵染。这种带菌新梢为下年的侵染病原。在幼果上的孢子先在果面萌发,10d后穿入寄生。菌丝通过角皮层进入表皮细胞,然后病菌停止生长,直到果粒成熟才开始发病。果实一般在7月上旬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份,一直到9月份只要降雨,病菌还可侵染,但比以前发病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葡萄 侵染 传播 病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