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水果种植技术 > 甜瓜种植技术

新疆和田地区甜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种子应选择子粒饱满,纯度在95%以上,发芽率不低于90%的无病种子,播种量的多少与种子质量及地下害虫等因素来定。土壤5厘米深处的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一般杏树开发时播种早中熟品种的最佳时期、晚熟品种酌情退后。播种在墒情适时进行,播种穴距沟沿10-12厘米,株距40-45厘米,播种深度3-4厘米,把种子播在湿土上,立即用细碎潮土覆盖,并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以便吸水萌发。

6、苗期管理

一般在播种后10天左右瓜苗出现第一片真叶,应对缺苗的行穴进行补苗,补种穴最好与播种穴错开,以免损伤未出土的幼苗(芽)。出苗后一般进行两次间苗,第一次间苗多在瓜苗出现第一片真叶时进行。每穴留2株;第二次间苗即定苗,通常在瓜苗3-4片真叶时进行。每穴留一株或隔穴留双株。间苗定苗要注意选苗,掌握去弱留壮,去病留健,去杂留纯,同时,为了避免损伤选留的瓜苗,对淘汰的瓜苗最好不要连根拨除,用手或剪刀在瓜苗子叶下掐断即可。垄面及时进行除草,同时培土固定瓜苗。

7、整枝与压蔓

伽师瓜宜采用双蔓整枝,早熟和中熟品种可根据肥水条件来定,当瓜苗4-5片真叶时,打顶留第3、第4叶芽(侧枝)抹去其它叶芽,子蔓发出的孙蔓留两叶打顶。座瓜最好在子蔓第2、第3节发出的孙蔓上。整枝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整枝是很重要的一项技术措施。在日照强烈的地方,应适当多留瓜蔓,可增加叶片覆盖率,减轻或避免瓜面日灼,水肥条件好的地方植株生长较旺,应采取双蔓或多蔓整枝,发挥单株多果的增产优势。瓜蔓封行后用细软的树枝将蔓顶打掉。

当子蔓发出后,将根茎基部靠畦内一侧的土轻轻扒去10厘米,顺时将瓜蔓放平,在根茎基部培10-15厘米疏松干土,以后随着子蔓的生长将子蔓摆平,用土块压或用两个树枝交叉播入土中的方法固定瓜蔓,有的地方在幼苗的迎风面,放上比苗高的土块,以此挡风。不管是整蔓和压蔓工作,最好是在晴天的下午进行,早、晚容易损伤瓜蔓。

8、浇水

出苗后根据苗情,用尿素随苗后进行第一次浇水,第一水要浇满浇透,过10-15天进行第二次浇水。在幼瓜长至鸡蛋大的时候进行追肥和第三次浇水,以后每隔8-10天浇一次,除第1、第2水浇满外,其余只浇半沟,最多不能超过沟深度的八程,果实成熟前20天停止浇水。

9、座瓜后的管理

当幼瓜长到鸡蛋大时,不易落掉便可选果定瓜,选择的标准通常是果形正常,果柄中等长,色泽新鲜而符合品种特征的幼瓜,同时去掉不符合标准的幼瓜,定瓜后,为了使果实正常发育,用于细土或干软草垫在瓜下,减少畸形或果实的腐烂。果实长到一定大小后,瓜皮着地的一面呈现黄白色,不仅影响外观美,而且背阴面的果肉含糖量底,品质差,为了改善果实的商品性状和食用价值,每隔一周把瓜翻动一次,翻瓜最好在下午进行,顺着一个方向翻转三分之一,每次翻动的角度不宜过大,动作要轻,以免损伤果柄及幼果。

10、成熟与采收

目前甜瓜品种繁多,且同一品种因开花座果日期的不同,果实成熟也会有先后之差。实践证明,适期采收是确保甜瓜品种的关键,也是夺取丰产丰收的一个重要环节。甜瓜的商品品质与果实的成熟度有直接关系。造成甜瓜品种有所下降的原因,除了品种混杂,病害严重,管理粗放之外,采收过早和采收的成熟度不一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通常供当地消费的甜瓜,最好在果实达到9-10成熟时采收。供应外地或贮到冬天用的,果实成熟度也应达到8-9,过早采收影响果实品质,过晚时果实不耐贮运。

四、甜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

甜瓜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研究推广,结合从和田地区的实际,1998年在和田县伊斯拉木阿瓦提乡,对甜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从甜瓜栽培技术一直关联到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相关的经济学,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研究了我区甜瓜上主要发生的5种病害,霜霉病,白粉病,疫霉病、枯萎病和病毒病;3种虫害:蚜虫、叶螨、蝼蛄;1种草害:瓜列当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

1999年在三个乡近千亩甜瓜上应用甜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综防区内霜霉病和白粉病的发病率降低72.4%,病毒病的病情指数控制在20%以下,疫霉病得到较好控制,枯萎病发现个别病株,虫伤株率明显下降,各种病害都有得到有效控制。综合防治区平均用农药等资金27.6元/亩,比非综防区减少21.1%。综防区内基本上实现发病不流行,有虫无大害的要求,进一步验证了已形成的“防、避、护、治”的综防体系。在试验示范推广的基础上,在各县(市)举办了科技之冬培训,专设:甜瓜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培训班进行宣传指导受培训的技术干部及农民人数在1500余人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种子 病毒 综合防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