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经济作物种植技术 > 棉花种植技术 > 棉虫防治

棉花苗期病虫害早防早治


    棉花从播种到出苗50天内可发生多种病害,常导致烂种、烂芽、烂根、叶枯,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不能一播全苗,甚至毁种,对后期产量质量影响很大。按照其发病部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病,主要包括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常造成烂种、烂芽、根茎腐烂,造成整株、成片死苗;另一类是叶病类,主要包括黑斑病、角斑病等,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枯焦,影响幼苗早发。  

    棉花苗期(播种-出苗-现蕾)病害危害较重的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   

    一、病症   

    (一)立枯病    

    半知菌亚门,真菌,立枯丝核菌属。  

    棉苗出土前即可发病,造成烂种、烂芽。出苗后发病的部位在茎基部,先在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病班逐渐扩展绕茎基部一周,缢缩,棉苗萎蔫倒折。    

    (二)炭疽病    

    半知菌亚门,真菌,炭疽病菌属。  

    棉苗出土前幼芽、幼根变褐色,腐烂。棉苗出土后,茎基部一侧先出现红褐色小斑点,后逐渐呈梭形凹陷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严重时病斑连接包围茎基部造成死苗,病斑处红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小粒点,表面有粉红色粉状物(孢子团)。此外,幼苗叶缘上可形成椭圆形病斑,后期在棉铃上也可发病(圆形凹陷斑)。    

    (三)红腐病    

    半知菌亚门,真菌,镰刀菌属。  

    发病部位为整个根部。棉苗出土前幼芽变褐腐烂,出土后整个根尖端呈褐色,水浸状,略肿胀,后腐烂死苗。病轻的可在根茎部长出新根,但苗弱。    

    二、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棉种、土壤及病残体。发病过程根据传播途径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土壤传播类型和种子传播类型。    

    (一)土壤传播类型  

    以立枯病为主,其次为红腐病。立枯病菌是典型的土壤真菌,可以菌核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以表层5-6cm土层分布较多。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的菌丝在土壤中扩展,侵染,随着地温升高,棉苗生长抗病力增强,立枯病可停止发展。   

    病原菌在土壤中扩散主要中耕、浇水、降雨,并可等引起多次再侵染。    

    (二)种子传播类型    

    以炭疽病、红腐病为主,其次是黑斑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短绒上,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部越冬,作为初侵染来源。当春季带菌种子播种后,萌发时,越冬菌即开始萌动生长进行初侵染。  

    田间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靠空气、降雨等传播进行再侵染。降水主要使红腐病扩展(湿度大)而炭疽病和黑斑病的再侵染主要靠空气、降雨传播,尤其是雨滴反溅作用可使叶片上发病。空气传播甚至可大范围传播,并传播棉铃上,使种子带菌。    

    三、发病条件    

    棉花苗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棉种质量及耕作栽培措施有较密切的关系。    

    (一)气候条件    

    各种苗病病原菌生长、繁殖和侵染需要较高湿度,因此苗期遇到阴雨及土壤湿度大时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如播种时人工造墒的湿度大,发病较重)。 

    各种病原菌对湿度要求虽不一致,但棉花是喜温作物,播种后遇低温会影响棉种萌发和出土速度(10℃以下会烂种),所以容易遭受病原菌侵染而造成烂种、烂芽,棉苗出土后两周内,棉种本身养分已消耗尽,本身制造养分的能力又弱,抗病力极差,易诱发病害。尤其是遇到低温阴雨潮湿天气,更利于造成病苗、死苗。    

    (二)播种质量    

    棉种籽粒饱满,生活力强,出土快,苗壮抗病。反之,则出土慢,苗弱而不抗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传播 拌种 出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