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在棉花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生,但以苗期发生较重,若遇有利条件,在成株期也会大发生。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叶片下垂萎蔫,叶色深绿,叶片变软变薄,全株青干而死亡,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弯曲。黄化型: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黄化型大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色。紫红型:多在苗期发生,病叶局部或全部出现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现红褐色,叶片随之萎蔫干枯,棉株死亡。皱缩型: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一般不死亡。黄色网纹型:多在苗期出现,病株的叶脉退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大部呈黄色网纹状,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半边黄化型:多在苗期发生,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与黄萎病混合发生时症状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揭色条纹。急性凋萎型:多在成株期发生,暴雨后骤晴,重病田里常出现急性凋萎型症状,棉株突然失水、萎蔫、青枯、下垂,叶、蕾、花大量脱落而形成光秆,主茎顶部和果枝焦枯。
棉花黄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一般在播种后40天左右、棉株现蕾期开始发生,中后期的发病明显重于前期。黄斑型:多在现蕾期表现症状,发展较慢,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向上卷曲,叶脉间吐肉产生淡黄色不规则形病斑,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一般早期不枯死、叶片不脱落。叶枯型:叶片表现为局部枯斑或呈掌状枯斑,叶片枯死后即脱落,但棉株一般不形成光秆。萎蔫型:多发生在结铃期,每逢大雨过后,可出现一种急性黄萎,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淡绿色斑块,叶片很快萎蔫下垂。落叶型:受害植株一般表现为上部叶片先出现症状,典型症状是叶片萎蔫下垂、迅速脱落,棉株枯死之前已形成光秆。
棉花枯、黄萎病的区别枯萎病造成叶脉变黄,黄萎病造成叶肉变黄;枯萎病棉株容易落叶成光秆,黄萎病棉株仅在个别年份久旱突遇暴雨或者经大水浸泡之后出现叶片突然萎蔫,随即脱落成光秆;枯萎病棉株株型矮缩节间变短,黄萎病棉株一般不矮缩,但发病较早、感病较重的棉株有时会变得较为矮小,但症状一般不明显;剖秆后患枯萎病的维管束变为深褐色,患黄萎病的则为淡褐色。
选用品种突出一个“抗”字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可有效控制病害程度,是防病最为关键的一个基础因素。在这方面,建议广大棉农在自己周边棉农的实际种植中寻找抗病性强的品种,千万不要轻信那些只知道“为了自己多卖种子多赚钱”的“托儿”的谎言。只有选用一个广大棉农在实际种植中认可的抗病性强的品种,才能保证棉花少发病、少用药。
棉种质量的优劣包括两方面:一是品种自身抗病能力的强与弱,二是种子药剂处理的好与坏。一般情况下,生产抗病性强优良棉种的企业,为了使自己的棉种“好上加好”,会采用适乐时加金阿普隆,或卫福(萎锈灵加福美双)等高档高效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这对于有效减轻棉花前期病害、缓轻后期病害有很好的效果。
田间管理突出一个“强”字
在田间种植管理上,强化科学种植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更有利于棉花的增产增效。
有轮作倒茬条件的尽量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以有效降低土壤菌源。没有轮作倒茬条件的老棉区可尽量采取冬耕、深耕和起高垄种植等措施。
除了在播前采取晒种(可提早出苗、利于壮苗)、适当晚播(可缩短出苗期、促进壮苗)、配方施肥(尤其注意要稳磷肥、增钾肥、补微肥,可明显减轻发病)之外,各地的实践证明,棉花育苗移栽也是一项减轻病害发生的措施。采用无病土的营养钵育苗或无土育苗后进行移栽,可以有效减轻苗期病菌浸染,推迟发病,显著提高棉株抗病能力。
棉花是喜钾作物,增施钾肥可明显减少发病和利于增产。但在今年肥料价格暴涨的情况下,较多的棉农使用了少磷少钾的复合肥或复混肥。如果使用纯磷、纯钾养分偏少,应在盛蕾期及时补充,以健壮棉株,增强抗病能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jingji/5/6/2008-12-12/110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