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母猪饲养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诊断价及防治




  流行病学:在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如库蚊和伊蚊体内能分离到病毒,所以本病主要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传播。病毒在三带喙库蚊内可迅速增至5万~10万倍,所以本病盛行与蚊虫盛行的夏、秋季节(7~9月)相吻合。蚊虫不仅是本病传播媒介,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猪为本病的主要危害对象,发病年龄多在性成熟期具有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的特点,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毒者。其他动物如马、牛、羊也能易感。人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尤以3~6岁发病率最高。有人认为本病的流行有周期是指经一次大流行之后,大多数动物都成为隐性感染,免疫提高,形成流行间隙,以后易感动物增加,为下一次流行提供有利条件。

  临床症状和病变:妊娠母猪感染后,多在妊娠后期突然发生流产。在流产之前,母猪略有减食、发热。流产后症状减轻,食欲、体温恢复正常。流产的胎儿多为木乃伊胎,或濒于死亡弱仔。部分产不活仔较衰弱不能站立,不会吮乳。同一窝仔猪大小差别大。母猪流产后对继续繁殖无影响。种公猪体温升高后发生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明显肿大,几天后肿胀消退或恢复正常。有的睾丸肿胀消退后交变小,丧失制造精子功能。如只有一侧萎缩,尚有配种能力。剖检病变主要见脑和脊髓充血、出血和水肿。子宫内出血、水肿,粘膜上覆盖粘稠的分泌物。流产胎儿常见脑水肿,腹水增多,皮下有血样浸润。胎儿大小不等,有的呈木乃伊化。

  2.5猪瘟

  猪瘟病毒不同毒株间存在显著抗原性差异,尽管分离到不少变异毒株,但都属于l个血清型,所以猪瘟病毒只有毒力强弱之分。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中毒力毒株一般引起亚急性和慢性猪瘟;低毒力可引起胚胎感染或初生仔猪感染而导致死亡;还有一种无毒力毒株,能引起高度病毒血症,但不表现任何症状,能引起持续感染。近来研究证实低毒力猪瘟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当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起初常不被觉察,但病毒可侵袭子宫中的的胎儿,造成流产、死产或产出不久即死去的弱仔;或者产出仔猪出现先天性肌肉颤抖;有的胎儿木乃伊化、畸形;胎儿全身皮下水肿,胸、腹腔有较多积液。皮肤和内脏实质器官常有出血点。Liess等人用低毒力的野毒株(Glertoif)给妊娠40,70,90d的母猪滴鼻感染,结果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妊娠40d感染发生死胎、木乃伊胎和流产;70d感染,所产仔猪有45%带毒,新生仔猪出现先天性震颤,往往l周左右死亡;90d感染所产仔猪,无明显症状,但感染猪终身带毒和排毒。有这些猪存在,即形成猪瘟的常发地区和猪场。近几年来还发现在母猪妊娠中、后期,应用4~6头份猪瘟弱毒疫苗免疫时,会导致妊娠母猪体温升高;部分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而且产出仔猪在肾、膀、淋巴结、喉头有出血点。笔者已发现有4个猪场的母猪繁殖障碍与猪瘟弱毒疫苗注射有关,因此,应引起我们重视。

  2.6布鲁氏菌病

  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而且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他动物。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其中马耳他布鲁氏菌有3个生物型;流产布鲁氏菌有8个;猪布鲁氏菌有4个。这6个种及其生物型,相互间有些差别,菌株间其形态及染色特性无明显差别。

  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受感染的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污染环境。流产后母猪的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本菌,可通过消化道、皮肤及粘膜而传染;交配和吸血昆虫也可以传播本病。大部分是由患病的动物而传染,一般人相互之间不传染。母猪感染布鲁氏菌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4~12周。有的在妊娠第2~3周出现流产,也有的是发生产。如果发生早期流产常不易被发现,流产的胎儿及胎衣被母猪吃掉。母猪流产的前兆:阴唇和乳房肿胀,有时阴道流出粘性和脓性分泌物。少数猪出现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育。感染公猪常见睾丸和附睾炎,全身发热,局部疼痛,不愿配种。主要病变见胎衣绒毛膜充血、出血,有时水肿。如流产前胎儿死亡已久,可见胎儿干尸化。睾丸及附睾的实质中有豌豆大坏死灶或化脓灶。

  2.7衣原体病

  本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多种动物和禽类的一种传染病,人也有易感性,成为兽医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鹦鹉热衣原体和反刍动物衣原体是动物衣原体病的主要病原菌。衣原体系专性细胞内寄生物,能在鸡胚卵黄囊和易感动物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且有它自己的生活史。从较小的原生小体长成较大的外膜明显的中间体,然后再长大为初体,此为繁殖型,无传染性;随之进行二次分裂,分裂后个体又变成原生小体,此为成熟型,有传染性。怀孕猪感染多发生流产,仔猪多表现肺肠炎。据近年报道,反刍动物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可引起混合感染,使孕猪发生流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病毒 免疫 抗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