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母猪饲养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诊断价及防治




  4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防制措施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较多,要减少和控制繁殖障碍的发生,不能只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因素,而忽视非传染性因素,因此防制办法应该是综合性的。现提出以下几种防制措施。

  4.1非传染性的因素应该切实排除

  加强母猪和种公猪饲养管理。根据不同时期调配饲料营养,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杜绝传染源污染猪场的环境,以及落实猪场卫生防疫措施。如果这些问题切实做好了,母猪繁殖障碍还是没有得到控制,此时应该重点从传染病的角度进行深入调查和确诊。

  4.2传染性因素的防制

  应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全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如果没有注射过上述疫苗的猪群出现某些传染病的血清阳性率高,证实该猪群已感染某些传染病,可将该猪场列为某些传染病的污染场。此时应提出针对某些传染病的综合防制措施,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应用疫苗免疫接种。

  (1)伪狂犬病:目前有弱毒疫苗、弱毒灭活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应用这些疫苗,可大大降低该病的发生,但靠疫苗不能消灭此病。一般无本病的猪场应禁用疫苗。应用基因缺失苗,只能用l种缺失基因,不能接种2种不同基因缺失疫苗,因为病毒会发生基因重组现象。欧洲国家规定只能用灭活苗,严禁使用弱毒苗。我国在污染不严重的地区,建议用灭活苗为宜,安全性好。灭活苗在配种前免疫l次,间隔4~6周加强免疫l次,断奶后仔猪免疫1次;弱毒苗在第l次后,间隔4~6周再免疫l次,以后每隔半年免疫l次;基因缺失苗也可按上述免疫法。

  美国从1989年制定10年控制该病的扑灭计划,分5个阶段实施:

①准备阶段,制定计划和工作安排。

②感染猪抗体普查,对阳性猪采取控制和净化措施。

③对感染猪的确诊和强制扑灭。将该病控制在10%以下。以上3个阶段可以使用疫苗免疫。

④严密监控,在l年内不出现新的伪狂犬病感染猪群,这阶段严禁使用疫苗。

⑤建立无伪狂犬病猪群。美国和欧洲目前应用基因缺失苗,结合血清学鉴别诊断方法根除本病。血清学鉴别方法是采用gE-ELISA,gC-ELISA,gC-ELISA能区别疫苗毒和野毒感染的动物。上述这些扑灭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2)猪细小病毒感染:对初产母猪进行免疫接种。灭活苗在配种前1~2个月免疫,免疫期可达4个月,仔猪母源抗体可持续14~24周;也可用弱毒疫苗免疫。配合猪场环境的消毒。

  (3)母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目前有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弱毒疫苗有散毒的危险,所以只能限在疫区污染猪场使用,不能扩大使用范围。灭活苗一般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即配种前2个月首免,间隔l个月二免;灭活苗是很安全的,一般在受威胁区或轻度污染场使用。没有本病的猪场可以不用疫苗。但加强防范措施,如严禁从外面引进猪和精液,加登血清学监测。

  (4)乙型脑炎:防制乙型脑炎可从3个方面着手。对畜群用乙脑疫苗免疫接种,一般在每年蚊虫出现前。南方3月底4月初和北方4月底5月初前进行免疫;其次消灭传播媒介,做好灭蚊工作和添置猪舍防蚊设备;再者做好非疫区猪群的管理,在流行期防止蚊虫咬叮。

  (5)猪瘟:猪瘟免疫失败是由于亚临床感染猪瘟病毒的怀孕母猪,经胎盘感染胎儿所致。早期感染多发生流产,中期感染产弱仔和先天性震颤。这些猪可终身带毒,形成持续感染,具有免疫耐性。抗体水平低,增加猪瘟不稳定性。根据以上情况,母猪在怀孕期不能用猪瘟弱毒疫苗接种,一般是在母猪配种前免疫。免疫后猪群应该定期检测抗体消长情况。PPA-ELISA检测抗体时,OD490值在0。5以上可获得满意效果。多数猪抗体在0。5以下者必须进行加强免疫。

  (6)布鲁氏菌病:在未感染的猪群或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进的种猪一定要经严格检疫。血清阴性猪经2个月隔离饲养后,再经检疫确认血清阴性者,才能混入本场猪饲养,以后定期检疫。发现血清阳性猪要坚决淘汰;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猪群。在疫区可用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苗,该苗毒力稳定、安全性好、免疫力好,在生产中使用己获得良好效果。

  (7)衣原体病:每年对种公猪和母猪用猪衣原体流产灭活苗免疫接种。种猪皮下注射2ml,连续2~3年。

  第二方面,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检疫。对某些传染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低或呈阴性的猪群,只要坚持淘汰血清阳性猪,保留血清抗体阴性猪群,经过多次检疫证实血清抗体为阴性,方可确认为健康猪群。并坚持自繁自养,严禁向疫区引进种猪和公猪的精液。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病毒 免疫 抗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