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母猪饲养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诊断价及防治




  2.2猪细小病毒感染

  猪细小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本病在我国许多养殖场普遍存在。本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病霉具有血凝性,能凝集人、猴、豚鼠、小鼠和鸡的红细胞。病毒毒力有强、弱之分。强毒株能通过胎盘感染使胎儿死亡;弱毒株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往往被选用作疫苗株。

  流行病学: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都可感染。特别是初产母猪受感染较多,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因此在本病发生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出现母猪繁殖失败。如母猪怀孕早期感染,其胚胎和胎猪死亡率可高达80%~100%。本病除经交配、人工授精或胎盘感染以外,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环境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有些具有免疫耐受性的仔猪可能终身带毒和排毒。

  临床症状和病变:母猪不同孕期感染,所表现繁殖障碍的症状不同。在怀孕30~50d感染时,主要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d,多出现死产;怀孕70d常出现流产;怀孕70d以后感染,母猪多能正常生产,但是仔猪常带有抗体和病毒,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若怀孕早期胚胎受感染而死亡后,被母体迅速吸收能有效地清除子宫内的传染源。有些母猪发情不正常或久配不上,最终造成不育症;对分猪的受精率或性欲没有影响。主要病变见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度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感染的胎儿表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和生长不良,可见胎儿充血、出血、水肿、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2.3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征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传染病。1987年开始在美国和欧洲一些猪场中的猪群流行,是以生殖和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新猪病。由于当时病原不明确,而称为"猪神秘病";因为部分病猪的耳部发紫,又称"猪蓝耳病";有的根据临床症状特征称"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直到1992年国际兽疫局在国际专家研讨会上采用"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征"(PRRS)这一名称。此病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给各国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

  PRRSV归属于动脉炎病毒属。欧洲和美国分离的毒株在形态和理化性状上相似,但用多克隆猪抗体和小鼠单克隆抗体进行血清学试验,证实在抗原性上有差异;做病毒核育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也证实其抗原性上的差异。因此PRRSV分为2个亚群,A亚群为欧洲原型;B亚群为美国原型。1996年国际兽疫局(0IE)将PRRS列入B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温和。感染的母猪有明显排毒,在鼻分泌物、粪、尿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公猪在感染后3~43d精液中均能分离到病毒。本病可水平和垂直传播。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对PRRSV最易感染。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本病流行。因为本病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在非疫区严禁从疫区引进活猪和公猪的精液。

  临床症状和病变:根据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急性感染:母猪发热、精神倦怠、厌食。妊娠母猪后期发生早产、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有的出现产后奶量下降或无乳,少数猪耳部发紫,有的母猪出现四肢麻痹性神经症状。早产仔猪在生后即死亡或几天内死亡,大多出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咳嗽、打喷嚏,昏睡,有的仔猪耳部发紫。2~28日龄感染症明显,死亡率高达80%。

  慢性感染:母猪产后出现重新发情,其繁殖性能可能恢复,但每窝活仔猪会减少,受胎率下降10%~15%。公猪感染表现咳嗽、喷嚏、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退,精液质量下降。主要病变见肺弥漫性问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流产的胎儿及弱仔剖检,可见胸腔内积有多量清亮液体,偶见肺实变。

  2.4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先发现于日本,从187l年开始,每年发生于夏、秋季节。当时冬、春季节还流行一种昏睡性脑炎,为了区别起见,1929年昏睡性脑炎称为流行性甲型脑炎;而将夏、秋季流行的称为行性乙型脑炎。此病在亚洲地区广为流行,由于本病疫区范围较大,又是人畜共患,危害严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人重点制传染病之一。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凝集鹅、鸽、雏鸡和绵羊的红细胞。病毒在碱和酸性作肝活性迅速下降,常用消毒药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病毒 免疫 抗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