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猪的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畜牧业的发展和养殖业主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找到我国现阶段合理生产经营模式,以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益、更好地避免养猪的风险,一直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养猪生产者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养猪的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经营风险的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扩大生产规模。比如美国在过去的6年间养猪业主下降了一半,平均规模逐年扩大,1997年,全美出栏万头以上的生产者占到53%,而年出栏在2000头以下仅占17%。以我国现有的国情,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生产模式,但适当发展一些规模化养殖,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益,这也一直是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所一贯提倡的。
1 规模化养猪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养猪生产的形式比较单一,分为农村散养户和大型的规模化养猪场两种形式。其中农户散养,虽然存在着管理水平低、养殖技术落后、猪的品种差、生产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等缺点,但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剩余和粮食富余而现金收入又相对缺少的矛盾,在我国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全国90%的商品猪来自于农村散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大型规模化养猪场仅提供10%左右的商品猪。虽然近几年规模养殖发展较快,我国50头以上规模的猪场也仅只占13%。种猪的基础母猪群500头以上的仅占11.5%。总体来看发展水平较低,在全国的几个主要猪生产省,规模猪场在全省养猪生产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仅在科技养殖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些地区规模养殖才占有较大比重,比如京津地区,规模养殖的比例占到60%,北京市的规模养猪场的比例甚至能占到总量的80%。
2 实践中的问题
规模养猪场的建立、运营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一旦经营不善出现亏损,将使其难以为继,所以抗风险能力是其一重要指标。但实践中,从1998年开始的养猪大滑坡,并不是所有的规模养猪场都体现出良好的风险抵御能力。据四川省统计在从1998年初开始的养猪生产波动期中,年出栏在1000头以上的猪场都可以保本或有微利。而几十到几百头的猪场都无法维持。在种猪场中基础母猪群200头以下的基本处于亏损,500头以上基础母猪群的种猪场能有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主要原因表现在:①较大规模猪场的资金比较雄厚,承受能力强;②饲料来源渠道广价格低,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③管理人员水平与饲养队伍素质高,新技术的采用多;④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甚至拥有自己的猪肉屠宰和深加工企业。这样看来,养猪场只有达到一个较高的规模水平并具有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才能在经营中显示出更多优势,具有更多的抗风险能力。但伴随生产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生产固定成本的提高和流动资金需求的增大,又减小了企业的抗风险性。在我国普遍资金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必须寻找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去解决这个矛盾。
3 新模式的探索
大型规模养殖场的优点是稳定、高效、科技含量高、销售渠道广,其缺点是固定成本和流动资金需求大。同时建立相当规模的猪场需要有大笔的资金投入,这在现阶段的养猪生产中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与此相反,散户养猪投入少、占用资金少,但存在着易受打击、科技含量低、信息闭塞、生产盲目等缺点。如能将其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将会产生非常好的经济效益。我们不妨引入在农业产业化中经常提到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新型的合作经济规模化养猪方式中,由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村养殖户签定收购合同,企业负责提供仔猪、提供饲养技术指导并以一定的价格收购肥育猪;养殖户负责按企业提供的科学养殖方法饲养肥育猪,使之达到企业标准。农村养殖户的加入延长了大型养殖企业的链条,无形中扩大了原有企业的生产规模。而这种规模的扩大,却减少了企业在饲养这一环节中的资金占用,使公司可以把更多的资金、人力投入信息的搜集、猪的品种改良、新养殖技术的研究、市场开拓、以及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克服长期以来,养猪生产与产品加工、销售、消费相脱节的问题,将以往以猪的饲养为中心的劳动密集型的养猪产业变为以技术、信息为核心,以深加工为依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此更好地指导生产,减少盲目性,降低经营风险。同时,由于销售有保障,农村养殖户只需要利用其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来完成猪的饲养,而没有了后顾之忧。销售后的丰厚利润通过企业返还到生产环节中,企业和养殖户都能从中得到最大的利润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这种产业化的形式应该说更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企业与养殖户要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签定生产收购合同,共同承担养猪风险,而不仅仅是扮演技术或种猪提供者的角色,确实保障养猪户的利益。在传统的规模养猪场经营中,猪的饲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现在的这种养殖模式更多要求企业在种猪繁育、市场开拓、产品深加工方面多投入,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只有这种真正的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生产的企业才能立足,而只是单一生产的规模猪场在不断的周期性波动中,必将逐渐减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11-07-09/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