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运行规律的测定研究
课题还对发酵床运行过程中主要参数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摘录如下:
1.垫料的碳氮比 碳氮比是评价垫料运行状况的关键性指标,可用于判断垫料床的老化程度。≥25的碳氮比有助于延长垫料的使用期限,有利于垫料中菌群的繁殖和对粪尿的消解能力。通过观察测定结果可以发现,垫料中的碳氮比随时间变化不大,主要是垫料养护过程中垫料原料要不断补充。通过日常管理可以保持垫料的碳氮比,优化微生物的外部环境。
2.活菌总数的变化 随养殖时间延长,总菌数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以后逐渐稳定在每克垫料10个亿左右。不同垫料和不同菌剂组合活菌总数变化趋势一致,但活菌总数存在明显不同。垫料中菌数的变化与垫料运行时间、垫料组成、发酵剂的使用均有密切关系,菌数的高低可以作为垫料床活性的参考指标。
3.不同垫料、菌剂的垫料床pH值发酵床垫料pH值呈中性偏碱;不同组合的垫料,其pH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菌剂垫料床pH值没有显著差异。
4.发酵床垫料30cm处温度跟踪测定 发酵床温度与发酵床工作状况关系密切。健康正常的发酵床,床面下30cm为主要工作区域,温度在40℃~50℃。不同菌剂发酵床温度有差异。
5.冬季发酵床舍空气质量、室温测定 受冬季通风限制,发酵床猪舍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氨气浓度较低于水泥地面舍,在国标范围之内;硫化氢均未检出。冬季发酵床舍在不加供暖保温措施的情况下,舍内温度能达到国标要求。
发酵剂的好坏是发酵床成败的关键
发酵剂是微生物工程发酵床的核心技术。由于发酵床猪舍是半开放式的,环境条件变化较大,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挥较高效率的发酵剂是发酵床成功应用的关键。
发酵床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微生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使用发酵剂的目的是让猪内外环境中有益菌始终保持优势,起到生物屏障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的该类产品多数是单一菌种或者是不明菌种的联合,有从自然界采集“土著菌”,有用发酵生物肥的菌种,还有的甚至不加菌种……菌种的特性和作用发挥不确切,使得有的发酵剂存在对猪粪尿降解不彻底,氨气味浓重,容易死床;猪易患呼吸道疾病;甚至有的垫料被降解引起猪的喜食,造成胃肠道疾病等问题。
用自然界采集的微生物进行发酵,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菌的生态环境较复杂,这种纯自然“混合菌群”的模仿,难以控制,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再有,由于这种自然界采集的微生物菌群不是动物肠道的原籍菌,在增强动物免疫力、提高生长速度方面不具有优势;且自然菌的采集加工过程非常烦琐,质量不容易控制,不便于产业化生产。
一些做生物肥的菌主要是土壤菌,可以快速地腐熟垫料。但过度发酵,使发酵床的有机化合物迅速消耗,寿命减短。另外土壤中的菌群种类极其复杂,进入猪的肠道,在安全性要求和生长性能方面能否达到猪的生态环境要求并不清楚。安全性未知的菌数量少时,可不构成危害,但一旦量大,使优势菌群的结构改变,猪的健康安全就会成为未知。
在生态环境中,有菌就存在“益害”之分,有菌就有数量差别。我们应从发酵床菌相自然演变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找出合理的发酵床生态发酵模式和发酵参数,选择可以控制的指标,让发酵床生态系统从自然状态过渡到优化状态,成为和谐、高效、健康的生态系统。
发酵床养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就像做泡菜,有的泡菜做出来很香,有的味道不好,甚至有的会有毒。发酵床也一样,有的发酵床是猪的乐园,有的却变成了猪的地狱。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否按技术规范操作。
死床
造成死床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菌种的功能是否具备;其次最多见的是水分过高(80%以上),破坏了降解粪便的好氧菌的生存环境,致使粪便堆积,营养条件变化,碳氮比过低,空气不足,菌无法繁殖……以此恶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发酵床最终成为粪坑。如果菌种没有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改变环境,对症处理,条件改变后菌群会恢复正常。
再有就是管理问题。为了环境适宜,发酵床要做到天天疏粪,及时补料,每周翻圈。翻圈不仅是为了疏松垫料,增加透气性,更是为了不给霉菌等杂菌繁殖的机会。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发酵床养殖密度的极端情况:湖南岳阳某养殖场,在60m2的发酵圈中养了63头猪,从保育养到115千克出栏,猪只健康,无一死亡。因后期猪只个儿大,排泄量太大,场里2天~3天就补充一次稻壳,翻一次圈。这批猪比同期的水泥床猪提前出栏20多天。这个发酵圈至今仍在正常运转。可见,加强管理能够提高发酵床的功能效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9-08-04/14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