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关于猪种问题


由于养猪生产的持续发展,猪肉市场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这种市场态势对养猪生产的直接影响就是养猪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众多的企业都在良种化、科学饲养管理、健康控制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下工夫,提高生产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这无疑是很重要的。
  面对买方市场的竞争态势,以及近年来人们对猪肉口味产生许多抱怨:肉味淡,肉质不够鲜嫩,也有的消费者喜欢“野味”和“返扑归真”的消费愿望,于是有的地方开始饲养野猪或新野猪,所谓新野猪就是引进猪种与野猪的杂种后代。从猪种发展的历史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饲养野猪或新野猪会带来许多问题,不是解决猪肉质量的好方法,一般也不会带来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看,野猪是家猪的祖先,人类用了近万年的时间,才把野猪驯化为家猪,从遗传上来讲,野猪驯养为家猪,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遗传基础,只是在人类控制的比野生状态好的环境中饲养,供应较为充足的饲料(免去野生状态下食无保障的困扰)人类为其提供一个棚圈,既可以防止猪只的走失(逃跑),又可以使其“居有定所”可以免除野生状态下恶劣(炎热或严寒)自然环境对其生存的威胁,在长期的驯化过程中,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改善),其体型外貌、生产性能、性情及适应能力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改变了不驯服、攻击人类,肉食性能差等的问题,猪成为基本家养动物,猪肉成为人类的基本肉食品来源。经过漫长的隔离(地理)选育,人类把家猪分化为不同的品种,我国的本地猪种就是通过隔离方式选育的,本地猪种在畜牧业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地猪种与人建立了很好的和谐:猪的杂食性使其可以利用的食物很多,因此很容易饲养;驯化的家猪在人的精心饲养下,很容易肥育,猪肉可以改善调剂人们的生活;猪粪尿又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在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中,人与猪就是这样的关系,囿于时代的特点,相对比较闭锁,经济不甚发达,技术也不甚先进,养猪生产在这个阶段也就是家庭副业。
  传统的教科书对我国的本地猪种给予很高的评价:耐粗饲、产仔数量多、抗病、适应性强、性早熟以及易肥育等,对这些评价应该辨证分析,从经济发展的观点看,曾经的优点并非是现实的优点,如耐粗饲,为什么耐粗饲?因为人们没有更多的粮食(更不要说全价饲料了)给猪吃,只能用青绿多汁饲料喂养,在生长后期才给一点粮食(精饲料)育肥,传统的饲养技术中称其为“前粗后精”,结果造就了适应这种环境条件的猪种,生产速度慢,饲料转化率低,胴体肥肉多,瘦肉少,以粗饲料饲喂换来的是不高的生产效率,因为猪是单胃动物,不可能利用饲料中的粗纤微满足其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的需要,基于这样的分析,耐粗饲对于产业化养猪业来说,显然不是优点,对其他的传统优点,如适应性强,这完全是基于生存的自然属性,与生产性能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进行许多的辨证分析。经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得出“本地猪种的几乎所有效率性状:繁殖效率、生长效率、饲料转化效率、胴体效率等水平不高”的评价,这种评价也是传统教科书的总结,也是客观的,这样的猪种是不可能使养猪生产得到产业化发展,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历史及近二十余年的历程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改善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想到的就是猪肉,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猪肉,特别是需要更多的瘦肉,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本地猪种有多少“优点”,也无法满足人们的愿望,当时可利用的办法就是杂种或杂交,于是就用国外猪种(洋种猪)与本地猪种杂交,以改良猪的生产性能,其中包括用这样办法培育的林林总总瘦肉型猪等(这些猪种现在很少了),以繁育技术、营养技术等为核心的养猪技术也有了进步,各地运用杂交技术推动了养猪生产的发展,或二元的简单杂交,或更多的三元杂交、级进杂交、轮回杂交等多种杂交模式的运用,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养猪生产的新发展,满足了这个阶段社会经济生活对猪肉的需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养猪生产就是这个样子。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用这样办法改良的猪种还是满足不了社会经济的要求,一方面市场需要更多的瘦肉,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竞争的加剧,养猪生产作为产业发展,极其渴求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胴体瘦肉率高及产仔头数多的高效率猪种,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革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发现国外有那么多优秀猪种,用这些猪种发展养猪生产可以满足市场要求,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近十多年来,众多的种猪企业在政府资金(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把世界各个角落可以挖掘的猪种几乎全部迅速地引进了国内,真正成了“种猪联合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猪肉 饲料 家猪 产业化
上一篇 : 野猪面面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