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关于猪种问题

零零社区网友  2007-05-06  互联网

由于养猪生产的持续发展,猪肉市场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这种市场态势对养猪生产的直接影响就是养猪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众多的企业都在良种化、科学饲养管理、健康控制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下工夫,提高生产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这无疑是很重要的。
  面对买方市场的竞争态势,以及近年来人们对猪肉口味产生许多抱怨:肉味淡,肉质不够鲜嫩,也有的消费者喜欢“野味”和“返扑归真”的消费愿望,于是有的地方开始饲养野猪或新野猪,所谓新野猪就是引进猪种与野猪的杂种后代。从猪种发展的历史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饲养野猪或新野猪会带来许多问题,不是解决猪肉质量的好方法,一般也不会带来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看,野猪是家猪的祖先,人类用了近万年的时间,才把野猪驯化为家猪,从遗传上来讲,野猪驯养为家猪,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遗传基础,只是在人类控制的比野生状态好的环境中饲养,供应较为充足的饲料(免去野生状态下食无保障的困扰)人类为其提供一个棚圈,既可以防止猪只的走失(逃跑),又可以使其“居有定所”可以免除野生状态下恶劣(炎热或严寒)自然环境对其生存的威胁,在长期的驯化过程中,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改善),其体型外貌、生产性能、性情及适应能力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改变了不驯服、攻击人类,肉食性能差等的问题,猪成为基本家养动物,猪肉成为人类的基本肉食品来源。经过漫长的隔离(地理)选育,人类把家猪分化为不同的品种,我国的本地猪种就是通过隔离方式选育的,本地猪种在畜牧业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地猪种与人建立了很好的和谐:猪的杂食性使其可以利用的食物很多,因此很容易饲养;驯化的家猪在人的精心饲养下,很容易肥育,猪肉可以改善调剂人们的生活;猪粪尿又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在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中,人与猪就是这样的关系,囿于时代的特点,相对比较闭锁,经济不甚发达,技术也不甚先进,养猪生产在这个阶段也就是家庭副业。
  传统的教科书对我国的本地猪种给予很高的评价:耐粗饲、产仔数量多、抗病、适应性强、性早熟以及易肥育等,对这些评价应该辨证分析,从经济发展的观点看,曾经的优点并非是现实的优点,如耐粗饲,为什么耐粗饲?因为人们没有更多的粮食(更不要说全价饲料了)给猪吃,只能用青绿多汁饲料喂养,在生长后期才给一点粮食(精饲料)育肥,传统的饲养技术中称其为“前粗后精”,结果造就了适应这种环境条件的猪种,生产速度慢,饲料转化率低,胴体肥肉多,瘦肉少,以粗饲料饲喂换来的是不高的生产效率,因为猪是单胃动物,不可能利用饲料中的粗纤微满足其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的需要,基于这样的分析,耐粗饲对于产业化养猪业来说,显然不是优点,对其他的传统优点,如适应性强,这完全是基于生存的自然属性,与生产性能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进行许多的辨证分析。经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得出“本地猪种的几乎所有效率性状:繁殖效率、生长效率、饲料转化效率、胴体效率等水平不高”的评价,这种评价也是传统教科书的总结,也是客观的,这样的猪种是不可能使养猪生产得到产业化发展,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历史及近二十余年的历程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改善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想到的就是猪肉,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猪肉,特别是需要更多的瘦肉,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本地猪种有多少“优点”,也无法满足人们的愿望,当时可利用的办法就是杂种或杂交,于是就用国外猪种(洋种猪)与本地猪种杂交,以改良猪的生产性能,其中包括用这样办法培育的林林总总瘦肉型猪等(这些猪种现在很少了),以繁育技术、营养技术等为核心的养猪技术也有了进步,各地运用杂交技术推动了养猪生产的发展,或二元的简单杂交,或更多的三元杂交、级进杂交、轮回杂交等多种杂交模式的运用,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养猪生产的新发展,满足了这个阶段社会经济生活对猪肉的需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养猪生产就是这个样子。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用这样办法改良的猪种还是满足不了社会经济的要求,一方面市场需要更多的瘦肉,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竞争的加剧,养猪生产作为产业发展,极其渴求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胴体瘦肉率高及产仔头数多的高效率猪种,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革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发现国外有那么多优秀猪种,用这些猪种发展养猪生产可以满足市场要求,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近十多年来,众多的种猪企业在政府资金(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把世界各个角落可以挖掘的猪种几乎全部迅速地引进了国内,真正成了“种猪联合国”。
  利用国外引进的猪种,迅速改变了我国养猪生产的水平和猪种格局,伴随优秀猪种的引进,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增加,养猪生产的各项技术:猪种选育、营养理念、生产工艺、饲养技术、繁殖技术以及计算机管理等也纷纷引入到国内的养猪生产实践,养猪生产的良种化程度达到90%左右,生产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已经开始用产业化模式规划养猪生产。但在这个过程中,肉质变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此,许多人发表了见仁见智的看法,抱怨引进猪种的肉质不好,建议、呼吁饲养野猪、新野猪或者本地猪种或本地杂交猪,这种简单回到已经被产业化生产所放弃的猪种的做法能否把养猪生产带到新的发展阶段——即解决肉质又考虑效率(质量与数量),我以为很难,不要说野猪,就是传统的本地猪种也不会被产业化养猪企业所采用(一个简单的现实是:某些被认为有价值的本地猪种几乎都需要政府出资保护)。可行的做法是分析产生肉质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一是由于对猪种瘦肉率的过度追求和在竞争激烈的种猪市场上争取卖点,引进了某些过度选育的猪种,并不断用健美体型进行商业炒卖,引导养猪生产者过度追求瘦肉率高的猪种,这类猪种由于过度丰满的后臀和薄膘,不仅饲养困难,同时由于应激带来肉质变差,这已经成为国际养猪业的共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生产中坚决放弃过度选育的健美型猪种,而采用整体产肉率高,但不过度选育,体质粗壮结实的猪种;另一个方面就是运用新的测定技术,甚至生物技术,选择具理想肉质的个体为种用,扩大群体内合意肉质的基因频率,降低不合意肉质的基因频率;再一方面就是基于性成熟、体成熟基础上的肉质成熟理念,在饲养制度上进行改革:将出栏猪的体重从90千克提高到110千克、130千克,(简称大出栏体重),这样做起码有两个好处:大出栏体重猪分摊的仔猪成本低,单位猪肉产品分摊的屠宰费用低,至于体重大可能引起瘦肉率下降等的问题,可以通过选育及饲养技术解决,现在已经有这样的猪种。对影响肉质很大的瘦肉精问题,还应该依法查处。
  猪种在养猪生产中起第一位作用,从猪种发展历程看,猪种发展经历了野猪——家猪——本地猪种——培育猪种——高度培育猪种——专门化猪种……这样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相适应,都是在前一阶段猪种的基础上选育出来的,依靠科技,采取先进的选育技术是解决目前猪肉肉质问题的好办法。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7-05-06/14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