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螺旋体病
兔密螺旋体病又称兔梅毒,主要以外生殖器、肛门、颜面部(口腔周围、鼻端)皮肤与粘膜发生炎症、结节和溃疡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原是兔密螺旋体。
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性成熟的成年兔,以交配经生殖道感染为主。病兔污染过的垫草、饲料、用具等也可成为传播的媒介。本病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有时仅引起局部淋巴结感染,外表看似健康,但长期带菌成为危险的传染源,本病潜伏期2~10周。本病不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
2.症状患病公兔龟头肿大,包皮和阴囊水肿,阴囊皮肤呈糠麸样。母兔阴唇红肿,肛门周围的粘膜和皮肤潮红肿胀或出现粟粒大小的结节,在肿胀和结节部位有渗出物,形成紫红色或棕色的屑状结痂,痂皮下有局灶性溃疡。病灶可持续较长时间。局部感染也可蔓延到其他部位如眼睑、鼻、唇等处,被毛脱落。患病公兔不影响性欲,母兔则屡配不孕或受胎率不高。病兔的精神、食欲等无明显变化。本病亦可自然康复,但可重复感染。
3.防治新购入的兔要仔细检查外生殖器官,严防引入病兔;种公兔不应对外配种。发现病兔应停止配种,须隔离治疗或淘汰,并对笼具等用火焰消毒或用1:400百毒杀喷雾消毒。
4.治疗发病早期每兔可用青霉素40~80万单位肌肉注射,一日2次,连续5天。也可用螺旋霉素等治疗。患部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后,用碘甘油涂擦。
皮肤真菌病
兔皮肤真菌病是一种真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皮肤。最常见的病原是须发癣菌和小孢霉菌。
1.流行特点本病可通过与病兔相互接触传染,也可由人员和各种用具等间接传播。兔体营养不良、兔舍卫生条件差、采光和通风不良以及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兔易生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呈地方性流行。各品种兔易感,幼龄兔比成年兔更易感。兔场发现少量病兔表现症状后,很快在全场传播开来。
2.症状霉菌主要在皮肤角质层,一般不侵入真皮层,但其代谢产物具有毒性,可引起真皮充血、水肿、发生炎症。皮肤霉菌感染通常起始于兔的口唇、眼周围或其附近,继而传播到肢端、腹部和其他部位。病变表现为不规则的块状或圆形兔毛脱落或断毛,皮肤表面光滑或呈痂皮样外观,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症。或表现为圆形、突起、带灰色或黄色痂皮,痂皮脱落后可出现硬块和溃疡,用力可挤出多点脓汁。母兔乳房周围首先出现小红点,继而扩大、变硬,破溃后,可挤出脓汁。该发病母兔的仔兔在哺乳期间就会出现本病症状。
3.防治本病可传染给人,尤其是儿童,故接触病兔者应采取防护措施。由于环境中、兔体外带有大量病原菌,单依靠药物很难根治,必须采取持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坚持用药预防和治疗,降低发病率,大大抑制了真菌增殖的数量,减少传播的机会,这是表面上能够看得见的效果。病兔场环境中有大量病原体存在,是兔场发病的潜在威胁,必须对兔舍、笼具、用具、舍外环境作严格消毒。消毒可用火焰、化学药物如2%的火碱、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对大面积的场地可用10~20%的生石灰水多次消毒。配合药物治疗和全场大消毒,对本场内的动物包括兔、猪、狗、猫等逐一进行药浴,以消灭动物躯体上携带的病原体。消毒剂可用含氯消毒药及其它能杀灭真菌的药物。药浴时可适当提高使用浓度。注意应选择25℃以上气温条件下进行药浴。
4.治疗:对已发病仔兔,在10~20日龄期间,一次性注射皮癣宁0.5~1.0毫升。治愈率可达90%以上,严重不愈者重复用药一次即愈。用药后12-15天症状渐消失,转而康复。也可用灰黄霉素拌料治疗。
(江苏省农科院薛家宾徐为中陈兴祥诸玉梅王海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7-02-01/14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