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专家谈动物的小肽营养价值


推荐:购买《科学养猪系列》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蛋白质是维持动物体正常生理功能、发挥生产能力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过去一直认为动物采食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蛋白酶和肽酶的作用下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后才能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然而后来的一些试验发现,使用氨基酸纯日粮或低蛋白平衡氨基酸日粮,动物并不能达到最佳生产性能。经过研究发现,降解产生的某些肽也能够被吸收,而且与游离氨基酸相比,这些肽的吸收具有速度快、耗能低、吸收率高等优势。二者在动物体内具有相互独立的吸收机制,互不干扰,这就有助于减轻由于游离氨基酸间相互竞争共同的吸收位点而产生的吸收抑制,有利于蛋白质的利用。动物能吸收的肽主要是由10个以下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寡肽,尤其是小肽(二肽、三肽)。
  肽的定义及物理性质由两个氨基酸形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3、4个氨基酸形成的叫三肽、四肽等。十肽以上的统称为多肽。小肽特指由两到10个氨基酸组成的寡肽。
  肽和蛋白质在结构上的相同性,使肽与蛋白质在理化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同时由于肽的链长短于蛋白质,所以肽与蛋白质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溶解性、粘度、乳化作用、起泡性、胶凝性及风味等与完整的蛋白有很大的不同。肽的溶解性大大提高;肽链的断裂降低了肽的疏水性,增加了净电荷,粘度急剧下降;适当水解的蛋白水解肽的乳化性提高,但当水解度增加时,肽的分子继续变小,其乳化性急剧下降;同时,与蛋白相比,肽的稳定性提高。
  影响肽吸收的因素小肽的吸收与其理化性质有一定关系。随着氨基酸含量的增加,小肽的吸收速率会显著下降。一般认为,二肽、三肽能被完整地吸收,而大于三肽的寡肽(OP)能否被完整吸收还存在争议。
  小肽氨基酸残基的构型也是小肽转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赖氨酸位于N端与组氨酸构成二肽时,要比它位于C端时吸收快,而当它在C端与谷氨酸构成二肽时,其吸收速度更为迅速;疏水性、侧链体积大的氨基酸如支链氨基酸、或苯环氨基酸构成的肽,与载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因而比较容易吸收,而亲水性、带电荷的小肽与载体亲和力较小,则较难被吸收。
  小肽的营养功能促进氨基酸的吸收,提高蛋白质的沉积率小肽与游离氨基酸具有相互独立的吸收机制,二者互不干扰,这就有助于减轻由于游离氨基酸相互竞争共同吸收位点而产生的拮抗作用,从而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加快蛋白质的合成。
  1996年施用晖等专家研究发现,日粮蛋白质完全以小肽的形式供给鸡,赖氨酸的吸收速度不再受精氨酸影响。1995年Boza等研究表明,当以小肽形式作为氮源时,整体蛋白质沉积效率高于相应游离氨基酸日粮或完整蛋白日粮。1995年Fanabiki也观察到小肽日粮组小鼠体蛋白合成率较相应氨基酸日粮组高26%。另外,由于小肽吸收迅速、吸收峰高,能快速提高动静脉的氨基酸差值,从而提高整体蛋白质的合成。
  促进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1995年Maria等研究结果表明,肉类水解产物中的肽类能使铁离子的可溶性、吸收率提高。1996年施用晖等报道,在蛋鸡日粮中添加小肽制品后,血浆中的铁离子、锌离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蛋壳强度提高。1997年Zam-boninoInfane等报道,在鲈鱼苗日粮中添加小肽后,能极大减少骨骼的畸形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有些小肽具有与金属结合的特性,从而促进钙、铜和锌的被动转运过程及在体内的储存。
  另外有一些饲养试验表明,母猪饲喂小肽铁后,母猪奶和仔猪血液中有较高的铁含量。以上说明,小肽能促进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促进瘤胃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后,大部分迅速分解成肽以后被微生物利用。1989年
  Arggde发现,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所需的氮,大约有2/3来源于肽和氨基酸,肽是瘤胃微生物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底物。
  1994年CruzSolo等报道,以可溶性糖作为能源时,小肽促进可溶性糖分解菌的生长速度比氨基酸的促进作用高70%。1987年Chen等发现奶牛瘤胃液内肽不足是限制瘤胃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另一些研究者发现,肽是瘤胃微生物达到最大生长效率的关键因子。
  提高动物生产性能1989年Pdrisi鄄ni等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少量肽后,显著地提高了猪的日增重、蛋白质利用率和饲料转化率。1990年施用晖等报道,在蛋鸡基础口粮中添加小肽后,其产蛋量和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蛋壳强度也有提高趋势。ZamboninoInfanie等报道,用小肽代替海鲈鱼日粮中的部分蛋白质后,鱼苗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提高、胰凝乳酶和谷氨酸胺转氨酶的活性提高,氨肽酶的活性降低,小肠消化功能提高。在虾苗中添加小肽,能促进采食,提高生长速度及增加苗体的长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肽 饲料 免疫 载体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