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仔猪腹泻病病因及饲养管理措施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在当前生猪生产中,仔猪腹泻仍然是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症状不一,在生产中只有详细掌握仔猪各种腹泻病的病因、症状、流行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1 病因
1.1 细菌性因素
1.1.1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四季常发,以排红色粪便和肠粘膜坏死为特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便,有的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多呈急性,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1~2d死亡,急性5~7d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剖检病死猪可见肠腔内充满血样的内容物,肠粘膜充血、出血、易脱落,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肿胀。
1.1.2仔猪黄痢: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夏季多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渴,迅速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中含有凝乳小块,腥臭.严重者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玷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剖检病死猪可见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1.1.3仔猪白痢: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或过浓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1月龄以上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d.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剖检病死猪可见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呈乳白色或灰白色,部分粘附于粘膜上,不易完全剥离,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1.1.4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及粘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脱水衰竭而死亡。
1.1.5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雨潮湿季节多发.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初便秘,后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d在鼻端、两耳及四肢下部皮肤发紫,病猪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死亡.慢性型最多见,病猪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初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剖检:急性呈败血症变化;慢性肠粘膜呈弥漫性坏死性糜烂,表面被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肝、脾和肠系膜淋巴常可见到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1.1.6耶尔森氏菌病:以夏季和冬季多发.病猪初期体温达40~41℃,食欲减退或废绝,水样腹泻,粪便中常混有粘液和脱落的肠粘膜.后期体温下降,皮肤发绀,消瘦,脱水死亡.剖检病死猪可见结肠孤立淋巴滤泡肿大、增加,间浆腹层或粘膜层突出,小结肠和直肠有溃疡病灶。
1.2 病毒性因素
1.2.1猪流行性腹泻(PEDV):主要发生于冬末春秋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翌年3月间发生较多,各年龄的猪均易感染,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严重,病死率也最高.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的猪症状较轻,日龄较小的猪症状较重.仔猪病初常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粥样或水样稀便,恶臭.剖检病死猪可见小肠肠管胀满,充满黄色内容物,肠壁变薄,肠系膜呈树枝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1.2.2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各年龄的猪均易感.以2周龄以下的猪多发,且死亡率较高.仔猪吮乳后常出现呕吐,不久出现剧烈腹泻,排水样黄色或灰色粪便,常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
1.2.3轮状病毒病(PVV):以冬末春初季节最多,且多发于2月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可达50%.病猪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常于食后呕吐,排水样或糊状、黄色或灰褐色粪便,常因脱水在3~7d内死亡。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也有腹泻的症状,但患有猪瘟的仔猪一般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1.3 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锥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伴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变成“僵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母猪 坏死 病毒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