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由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引起的免疫失败现象,除了出现上述生产水平降低的情况外,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其本身并不表现临床症状。这种猪除了对猪场造成恶性循环外,这种经胎盘感染的仔猪出生后,吸允初乳,数日内病毒血症可一过性降低,但病毒存在于全身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和网状内皮组织,这种感染猪不能建立中和性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受,以至于对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Liess用低毒力的野毒Glentorf株给妊娠40、70、90日龄的母猪滴鼻感染,结果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出生后多为死胎、木乃伊胎、流产,或出生后在1周内到11周内死亡,出生后存活的发病猪无临床症状,解剖为胸腺萎缩、淋巴结肿大。由此证明了持续感染带毒母猪所产仔猪对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保护作用的免疫耐受机制。
另外,我们模拟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对无临床症状的猪瘟阳性经产母猪所产仔猪进行免疫效力试验研究。两头母猪分别产下两窝仔猪,带毒率分别为5/11和12/14,产仔时按仔猪产出顺序隔头进行临时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1小时后再吸初乳,再用标准石门强毒进行攻击。免疫猪瘟疫苗不能使带毒仔猪产生免疫保护力,接种疫苗的5头猪在强毒攻击后死亡4头。结果: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对胎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猪瘟病毒持续感染母猪可经过胎盘垂直传播病毒给仔猪,攻击前死亡的猪全是带毒猪;吃初乳和疫苗接种不能阻止带毒仔猪的死亡,并且形成免疫偏离现象或免疫耐受现象,导致免疫失败,甚至诱发猪瘟,通过此项试验也得到了证实[8]。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可导致母猪生殖器官产生病理变化,特别是卵巢的病理变化,使卵泡结节化,降低或失去排卵功能,最后导致功能障碍及繁殖障碍。
3.3 带毒公猪的垂直传播 用RT-PCR检查带毒公猪自然交配所产死胎的病毒基因型,结果表明:死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与带毒母猪原有的病毒基因型不同,而与带毒公猪的病毒基因型相同。试验证明带毒种猪不仅能通过母猪胎盘垂直传播,而且能通过公猪精液垂直传播猪瘟,这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又一重要原因。综上所述,猪瘟持续感染母猪造成的垂直传播是引起仔猪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及不发病的仔猪带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它所产生的水平传播方式,还会造成其它猪的感染并污染环境。因此一旦种猪场有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种猪存在,就会引起免疫耐受,导致免疫失败,时刻都有猪瘟发生的危险。因此要根除猪瘟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及时淘汰带毒种猪,对种猪场进行彻底净化。
3.4 免疫水平低下 疫苗接种仍然是目前我国防制猪瘟的唯一手段,C株疫苗的保护力是举世公认的,近年的研究仍然支持这一观点。然而,当前疫苗的免疫效果通常是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的。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免疫后,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止亚临床感染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等。此外,目前国内外在疫苗的使用剂量上差异也较大。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肌肉注射剂量为400RID(100PD50);台湾则要求每头份剂量为500RID。我国目前猪瘟疫苗生产均用犊牛睾丸细胞培养,免疫剂量为每头份150RID(37PD50),远低于欧洲与台湾的标准。免疫剂量不足致免疫后抗体达不到保护亚临床感染水平,以致出现持续性感染是近年猪瘟流行和发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3.5 多病原混合感染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在我国养殖业是十分普遍的问题。这些病原混合感染动物后除了引起各自的疾病外,与其它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是引人注意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力有影响:我们用PPV、PRV、PRRS3种非猪瘟病毒单独或混合感染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它们单独或混合感染后明显影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力,免疫猪在猪瘟在强毒攻击后呈现持续带毒。在田间,接种了猪瘟疫苗仍出现非典型性猪瘟的现象时常出现,尽管有疫苗质量、免疫程序和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等因素均可导致此类现象的出现,但非猪瘟病毒的混合感染可否导致猪瘟病毒致病力增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可增强猪瘟病毒的毒力。研究结果表明,尽管PPV、PRV、PRRS其中任何一种病毒单独感染对低致病力的猪瘟病毒没有毒力增强作用,但三种病原混合感染对低致病力猪瘟病毒的致病力确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1-16/13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