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1 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特点
非典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经猪瘟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以经过l~2次疫苗免疫的猪群多发,发病后不表现猪瘟的临床外观症状(眼屎脓状糊两眼、高烧发抖腰弓起、皮肤指压不褪色、先屙干屎后拉稀),病程长,可达2~3周,有的长达一月以上,仔猪死亡率高于大猪;病猪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体温一般正常,在38.5℃~39.5℃,采食量明显下降,病程稍长者流口水,拉黄色稀粪,渐进性消瘦,后期衰竭死亡,一般情况很容易误诊成营养达不到要求或微量元素缺乏而延误病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剖检病变主要发生在胃和肾脏,胃粘膜大面积脱落、充血,肾脏不肿大,呈土黄色,肾表面有少量出血点,血液稀薄如水,流在地面上很少凝固,其它脏器病理变化不大。
2 免疫失败与亚临床感染原因分析
这些零星散发的非典型猪瘟和慢性猪瘟病例,一般都免疫过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免疫程序的影响 我国科研人员依据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群抗体水平及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制定了一般采用20日龄首免,55~60日龄第二次免疫的免疫程序。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原有的猪瘟免疫程序已不能解决生产问题。因而往往加大免疫剂量而没有根据猪群抗体水平制定免疫程序,造成母源抗体干扰等免疫失败问题。
2.2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具体做法是免疫接种前测母源抗体滴度,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保证空怀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64,分娩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彻底淘汰。
2.3疫苗效价的影响 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或者疫苗未经过严格检验就出厂,这样的疫苗就达不到规定效价。此外,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而影响免疫的效果。因此,生产中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和稀释液,严格按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才能确保防疫效果。
2.4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传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有些传染病的发生,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会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抑制性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生产中,当发生其它传染病时,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2.5药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因此,在防疫前后,要注意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
2.6种猪与仔猪带毒、排毒 据报道在妊娠30日龄前、10~50日龄、20~97日龄、30~100日龄接种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盘感染。即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胎盘感染不死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可能长期带毒、排毒。这些猪常具有免疫耐性,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易发生温和型猪瘟。吴增坚等报道,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并能垂直传播给下一代,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
2.7毒株变异与疫苗保护性 尽管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猪瘟兔化弱毒与流行毒株在保护性抗原上有程度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影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力,尚需进一步证实。
3 非典型猪瘟的控制与净化
3.1强化母猪免疫 如猪场确诊存在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时,可优先采用猪瘟兔体脾淋毒疫苗来加强母猪的猪瘟免疫。1年免疫3次,每次1~2头份。也可采用加大常规疫苗剂量的方法。当大剂量疫苗免疫时,攻毒后能抑止亚临床感染,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在生产中,注射1头份我国的兔化弱毒疫苗以后,仍能出现非典型猪瘟,注射大剂量的疫苗可以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因此,增加疫苗免疫剂量对控制非典型猪瘟是十分必要的。提高疫苗剂量后,可良好地预防猪瘟的临床和亚临床感染,能较好地切断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持续感染→猪瘟传染源的恶性循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1-16/137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