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皮肤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4.1.4 防治措施
4.1.4.1 搞好猪舍卫生工作,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进猪时,应隔离观察,防止引进病猪。
4.1.4.2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应用杀螨药彻底消毒猪舍和用具,将治疗后的病猪安置到已消毒过的猪舍内饲养。为了使药物能充分接触虫体,最好用肥皂水或来苏儿水彻底洗刷患部,在清除硬痂和污物后再搽药。
4.1.4.3 治疗螨病的药物和处方如下:烟叶或烟梗煎水洗;0.05%的溴氧菊酯溶液涂搽患部,间隔10 d再重复1次;0.05%的双甲脒溶液涂搽患部,7~10 d再重复1次;或用12.5%的双甲脒溶液100~200 mL兑水10 kg洗涤仔猪(怀孕母猪逐渐增大剂量);螨净以1∶1 000浓度用喷雾器喷洒消毒,同时注射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
4.2 锌缺乏症 锌缺乏时,含锌酶的活性降低,部分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和赖氨酸)的代谢扰乱DNA、RNA合成,从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
4.2.1 病因。缺锌地区含锌量低下,仅10×10-6左右,在其土地上生长的饲草的含锌量也相应的低下,不能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故极易引起动物发病。
除地理化学因素外,动物发病可能也与妨碍锌吸收和利用的一些因素有关。例如,饲料中钙盐和植酸盐含量过多时,可与锌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从而降低吸收率以致锌缺乏。此外,饲料中磷、镁、铁、铝、维生素D含量过多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缺乏都能影响到锌的代谢,降低锌的吸收和利用。当机体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别是慢性胃肠疾病时,可引起锌缺乏。据报道,遗传因素对锌缺乏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的作用而导致锌的吸收量减少。
4.2.2 症状。畜禽锌缺乏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有皮肤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猪的皮肤角化不全多发生于眼、口周围以及阴囊与下肢部位,也有的呈皮炎(缺锌性皮炎)和湿疹样病变,且皮肤搔痒、脱毛。同时,猪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骨髓发育异常、骨短粗、繁殖机能障碍等症状。
4.2.3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4.2.4 防治。消除妨碍锌吸收、利用的因素,调整饲料日粮配方,适当补给锌盐,以提高机体中的锌水平。仔猪一般补料量为4.1×10-5~4.5×10-5,母猪为1.0×10-4。
4.3 湿疹 湿疹是由表皮和真皮上皮(乳头层)上的致敏物质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炎症反应。其特点是患部皮肤发生红斑、丘疹、水泡、脓疱、糜烂、结痂及鳞屑等皮损,并伴有热、痛、痒症状,各种家畜皆能发生,一般多发生在春、夏季节。
4.3.1 病因
4.3.1.1 外界因素。机械性刺激,如持续性的摩擦,特别是器具的压迫和摩擦、昆虫的叮咬等。物理性刺激,皮肤不洁,污垢在被毛间蓄积而使皮肤受到直接刺激;或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中放牧,由于潮湿使皮肤的角质层软化,生存于皮肤表面的裂殖菌及各种分解产物进入生发层细胞中生长繁殖,刺激发病;此外,家畜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的畜舍或烈日暴晒,久之使皮肤的抵抗力降低而引起湿疹。化学性刺激,主要是使用化学药品不当,如滥用刺激药涂搽皮肤,或用浓碱性肥皂水洗刷局部,均可引起湿疹;长时间被脓汁或病理分泌物污染的皮肤,亦可发生本病。
4.3.1.2 内在原因。变态反应在湿疹的发病机制上占重要地位。引起变态反应的因子可能是内在因子,如家畜患消化道疾病(胃肠卡他性炎症、胃肠炎、肠便秘)并伴有腐败分解产物吸收;由于摄取致敏性饲料,病灶感染细菌毒素或者由于患畜自身的组织蛋白在体内或体表经过一种复杂过程,使患畜皮肤发生自体敏感作用等。在患病过程中,患畜对各种刺激物往往日益敏感,从而促使湿疹的恶化和发展。由于营养失调、维生素缺乏、新陈代谢紊乱、慢性肾病、内分泌机能障碍等使皮肤抵抗力降低,引发湿疹。
4.3.2 症状。在临床上,该病一般可按病程和皮损表现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4.3.2.1 急性湿疹。按病性及经过不同分为以下几期。
红斑期:病初由于患部充血,在无色素皮肤上可见大小不一的红斑,并有轻微肿胀,指压时褪色,称为红斑性湿疹。
丘疹期:若炎症进一步发展,皮肤乳头层被血管渗出的浆液浸润,形成界限分明的粟粒或豌豆大小的隆起,触诊坚硬,称为丘疹性湿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坏死 猪瘟 渗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