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皮肤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1 病因
损害皮肤的病因十分复杂,按其损害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传染病损害 如猪瘟、猪丹毒、放线杆菌病、坏死杆菌病等。
1.2 寄生虫性损害 皮肤疥螨、吸血昆虫叮咬(蚊、蝇、虱)等。
1.3 变态反应性损害 猪湿疹、荨麻疹、饲料疹、药物疹等。
1.4 炎症性损害 皮炎、渗出性表皮炎等。
1.5 神经性损害 皮肤瘙痒病等。
1.6 增殖性损害 如厚皮病、角化症、皮肤性肿瘤等。
2 诊断要点
应由表及里,先查被毛,后查皮肤,最后推断损害的性质及原发疾病。
2.1 注意被毛是否完整,生长是否牢固,有无光泽 健康猪被毛平滑、富有光泽、生长牢固。若毛色枯燥、易脱落,多见于营养不良性、消化性、寄生虫性疾病;若广泛性脱毛,常见于螨病和湿疹;若一定范围内的圆形脱毛,则多见于真菌病等。
2.2 观察皮肤损害的类型
2.2.1 斑疹与丘疹。斑疹是局部或泛发性皮肤出现红色斑块,斑块与皮肤相平或稍突起。指压褪色,消退后不留痕迹的斑块或斑点称为红斑,见于猪丹毒、日光疹;指压不褪色者为血斑,见于猪瘟等。斑疹,白猪易于观察,黑猪较难看到。丘疹是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米粒大或豌豆大的局限性圆形隆起。多数丘疹聚集称为苔癣,丘疹常见于湿疹的早期。
2.2.2 水泡与脓疱。高出皮肤表面,内含非脓性液体的泡状隆起称为水泡,如水泡病等。内含脓汁者为脓疱,常见于猪瘟、湿疹。
2.2.3 荨麻疹。又名风疹或风团,是指皮肤呈暂时性、水肿性的扁平突起。其形状不整齐、大小不一,小如豆粒、大至手掌。常伴有皮肤潮红、搔痒、灼热,发病快、消失也快。
2.2.4 糜烂与溃疡。丘疹、水泡或脓疱破溃形成的浅表性缺损为糜烂。深而重的糜烂,其创面真皮缺损,皮肤呈现凹陷的称为溃疡,如褥疮等。
2.2.5 坏死与脓肿。皮肤组织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如坏死杆菌病。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称为脓肿,如皮下注射不慎引起的化脓。
2.2.6 皮肤水肿与气肿。皮肤和皮下组织之间潴留大量液体,使皮肤表面呈肿胀状态称为水肿。反之,集聚气体者称为气肿。
2.2.7 角化与龟裂。前者是指皮肤角质异常增厚,见于粗皮病等;后者是指皮肤上呈现或深或浅的线状裂痕,多见于外伤和皮炎。
2.2.8 抓痕与表皮擦伤。指因搔抓或摩擦所致的机械性损伤,如皮炎、疥螨病等。
2.3 综合分析 若皮肤有红斑、丘疹、水泡、脓疱、糜烂等损伤,伴有轻度痒感,再加之有皮肤不洁,猪圈潮湿等致病因素可查,可疑为湿疹。当除去病因,经一般治疗有效时可作为验证的参考。
若口鼻周围、蹄及趾部有红斑、水泡、溃烂并伴有大量流涎和不同程度的跛行,传染性强,呈大批流行,牛、羊、猪皆发病,则疑是口蹄疫。若只发病于猪且有类似症状,则可疑为猪水泡病。
3 防治方法
3.1 加强饲料管理以及畜舍环境卫生工作,避免寒冷、潮湿、创伤、微生物与昆虫的侵袭。
3.2 夏季预防蚊、蝇、虱等昆虫或寄生虫叮咬皮肤。可应用敌百虫等药液进行定期喷雾。
3.3 防止消化机能与新陈代谢功能紊乱。
4 常见皮肤病
4.1 猪疥螨病 猪疥螨病又称猪疥螨,或猪癞。
4.1.1 病原及生活史。猪疥螨寄生在猪皮肤深层组织中。螨虫在皮下挖凿隧道,引起皮肤的炎症。
本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与被螨及其卵污染的圈舍、垫草和饲养用具间接接触等而引发感染。幼猪有挤压成堆躺窝的习惯,这是造成本病传播迅速的主要原因。此外,猪舍潮湿、阴暗和营养不良也是造成本病传播的重要因素。所以本病最易发生在秋冬阴雨天。猪不分年龄和品种都可感染,但以断奶后至5月龄时的猪最易感。
4.1.2 临床症状。猪疥螨常发生在头部,特别是围绕着眼部和耳部,以后逐渐蔓延至背部、腹下、四肢。病初患部可出现剧痒,患猪常在石头、墙角、栏杆等处摩擦。约经过7 d,患部皮肤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并形成脓疱。脓疱因摩擦而导致破溃结痂,久之皮肤干燥、龟裂,严重的可导致发育不良,生长停滞。
4.1.3 诊断。猪疥螨病一般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便可确诊,症状不明显的可进行实验室检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坏死 猪瘟 渗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