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仔猪疾病

浅谈仔猪下痢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仔猪下痢是消化道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症状,通常将粪中含水量高于80%的症状叫下痢(腹泻)。该病使仔猪的生长明显下降,单位增重的耗料率增加。在我国各大猪场,普遍存在仔猪下痢的现象,导致仔猪成活率降低,死亡率增加,增重差,饲料转化率下降,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各种日龄的仔猪均可发生下痢,但多发生于3个阶段,即从出生到3日龄、7~14日龄和断奶后的一段时间内,仔猪下痢在各集中管理的猪场均可发生,不同猪场只是发病率和下痢的严重性不同而已。

    1 引起仔猪下痢的原因

    仔猪下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根据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不同类型的下痢进行分析。

    1.1 感染性下痢

    是指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下痢,其中因大肠杆菌引起的下痢最为常见。

    1.1.1 大肠杆菌感染 动物体在正常情况下即携带该菌,但不发病,当机体受不良外界环境刺激、消化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后,大肠杆菌乘机繁殖,产生致病作用。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仔猪白痢病、仔猪黄痢病和水肿病。仔猪白痢以仔猪排出具有特殊气味的乳白色、灰白色或青白色糊状软便为特征,有时可见吐奶。仔猪黄痢以仔猪排出带有腥臭味和黄色糊状软便或黄色半透明稀便为特征。仔猪的黄白痢均发生于小日龄仔猪。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做的调查分析表明,从1~6日龄仔猪分离到的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比例为53%,远远高于7日龄至断奶阶段分离到的比例(14%)。猪水肿病又称胃肠水肿,是断奶前后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特别是健壮的猪易发此病。

    1.1.2 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这两种病在临床上难以区别,如要准确加以鉴别,需做免疫学试验。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而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各龄猪均可发生,仔猪发病较为严重,中大猪、成年猪发病率低,尤其在冬春季,仔猪饲养比较密集的猪场均发生,死亡率(50%)和发病率均较高,给养猪业带来致命打击。

    仔猪患病后的典型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生呕吐,急剧的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或灰白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体温稍高或无变化,病猪迅速脱水,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皮毛粗乱无光,吸吮能力降低甚至停止吸奶,战栗、食欲减退或厌食,感染后12~24h发病,2~5日龄死亡,一周龄以下的仔猪死亡率高达50%,病愈后的仔猪增重缓慢,生长发育滞后,甚至成为无养殖价值的小僵猪。

    其次还有猪轮状病毒病,仔猪感染后会排出糊状黄白或暗灰色的稀便,发病率为80%~100%,死亡率50%以上,如果同时继发细菌感染,死亡率会大大增加。

    1.1.3 球虫病 球虫病在现代化的猪场,尤其在高密度集中地面或板条上饲养的猪场发病较为严重,一般7~10月份发病率较高,6~14日龄仔猪均易感染,临床症状为排出黄褐色或灰色糊状粪便,1~2d后变成水样稀便,并很快脱水死亡。孢子球虫对猪危害最大。成年猪是球虫病源的携带者,它们具有免疫力而不发病,但可周期性的排出卵来污染环境,感染仔猪。

    1.2 非感染性下痢

    1.2.1 饲料方面原因 随着饲料的高度集约化、对配合饲料的科学性要求越来越高,如果饲料配比不当或饲料不卫生也常造成仔猪下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2.1.1 母猪日粮蛋白质过高引起仔猪下痢。仔猪饲料的蛋白质水平主要取决于饲料的能量水平及饲料原料营养素的消化率,由于我国饲料原料中动物蛋白饲料的局限性,加上饲养管理水平的限制,因而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不可过高,否则可造成仔猪营养性下痢现象。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仔猪饲料中豆粕等植物性蛋白质饲料所占比例大于20%时,常可引起仔猪下痢。

    1.2.1.2 仔猪饲料存在抗营养因子,如抗胰蛋白酶因子单子、植酸、α-淀粉酶抑制因子和植酸凝血素等易引起仔猪消化不良导致下痢。这些抗营养因子主要存在于加工不当的植物原料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细菌 病毒 乳清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