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仔猪疾病

仔猪红痢的防治技术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多是有C型魏氏杆菌所引起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败血病;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其特征是排红色粪便,小肠粘膜出血、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在环境卫生条件不良的猪场,发病较多,危害较大。 

    【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为C型产起荚膜梭菌,亦称魏氏梭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的厌氧大杆菌;在不良的条件下可形成芽孢,后者呈乱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芽孢多超过菌体宽度,故使菌体成梭形而有“梭菌”之称。

    一般根据病毒产生的毒素不同而将之分为A、B、C、D和E5个血清型。其中C型菌株主要产生α和β毒素,特别氏β毒素,后者成为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的主要致病因子。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并不强大,一般的消毒药在适当的浓度氏均可将之杀灭;但它形成芽孢后,却有极强的抵抗力,80℃15~30分钟,100℃则几分钟才能被杀死;冻干保存至少10年,其毒力和抗原性不发生变化。

    【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于1周龄左右的仔猪,以1~3天的新生仔猪最多见,偶尔可在2~4周龄及断奶仔猪中见到。带菌猪使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消化道侵入是本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据报道,一部分母猪是本病的带菌者,病菌随粪便排除体外,直接污染哺乳母猪的乳头和垫料等,当初生仔猪允吸母猪的奶或吞入污染物后,细菌进入空肠繁殖,侵入绒毛上皮,沿基膜繁殖增生,产生毒素,使受损组织充血、出血和坏死。

    另外,梭菌广泛在于人畜肠道、土囊、下水道及尘埃中,当饲养管理不良时,容易发生本病。在同一猪群内各窝仔猪的发病率相差很大,最低的为9%,最高的达100%。病死率为5%~59%,平均为26%。

    【临床症状】
  
    本病的病程长短差别很大,症状不尽相同,一般根据病程和症状不同而将之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1、最急性 

    发病很快,病程很短,通常于初生后一天内发病,症状多不明显或排血便,乳猪后躯或全身沾满血样粪便(图2-16-1)。病猪虚弱,很快变为濒死状态,病猪常于发病的当天或第二天死亡。少数病猪没有下血痢,便昏倒而死亡。

    2、急性型 

    病猪出现胶典型的腹泻症状,时最常见的病型。病猪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大多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浅红色褐色水样粪便,病猪很快脱水和虚脱,病程多为2天,一般于发病后的第三天死亡、

    3、亚急性型 

    病初,病猪食欲减弱,精神沉郁,开始排黄色软粪;继之,病猪持续腹泻,粪便呈淘米水样,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很快,病猪明显脱水,逐渐消瘦(图2-16-2),衰竭,多于5~7天死亡。

    4、慢性型 

    病猪呈间歇性或持续性下痢,排灰色黏液便;病程十几天,生长很缓慢,最后死亡或被淘汰。

    【病理特征】

    C型魏氏梭菌致仔猪的出血性肠炎主要发生于小肠,以空肠的病变最重。大肠一般无变化。

    病变特点为:最急性病例,虽然临床上无明显的症状而突然死亡,但死后有的病猪从口角

    流出血水样的分泌物(图2-16-3);大部分病猪的腹部膨满,腹围增大(图2-16-4)。剖检见,空肠呈暗红色,肠壁和肠系膜充血、出血(图2-16-5);有时见部分肠管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出血而呈黑红色(图2-16-6)。肠粘膜广泛坏死,肠腔充满血样液体,腹腔内有较多的红色腹水。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呈鲜红色。急性病例的肠粘膜坏死变化最重,而出血较轻(图2-16-7);肠粘膜呈黄色或灰色,肠腔内有血染的坏死组织碎片并粘着于肠壁,肠绒毛脱落(图2-16-8),形成一层坏死性伪膜,有些病例的空肠还发生气肿,有的气肿可达40厘米长(图2-16-9)。此时,肝脏常肿大、黄疸,切面上也出现大量气泡,并易从中分离出魏氏梭菌(图2-16-10)。亚急性病例的肠壁变厚,容易碎,坏死性伪膜更为广泛(图1-6-11)。慢性病例,在肠粘膜可见1处或多处的坏死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坏死 母猪 病程 毒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