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体病是由弓形虫寄生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弓形虫可通过口、眼、鼻、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途径侵入猪体。主要以高热、呼吸及神经症状、繁殖障碍为特征。临床可见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病型,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易被误诊为猪瘟、链球菌病、感冒,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方能确诊。在农村散养和规模化养猪场时有发生。是养猪业的一大顽症,危害性很大。猪暴发弓形体病时,可使整个猪场发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目前全国各地均有本病的存在,如不及时有效加以控制,会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
一、流行病学
弓形虫虫体的终宿主是猫及猫科动物,中间宿主是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猪也是弓形体的中间宿主。虫体的有性繁殖阶段在猫的肠上皮细胞中完成,并排出卵囊,中间宿主因吞食了卵囊和滋养体而感染;虫体主要侵害有核细胞,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进行分裂繁殖,细胞破裂则释放出滋养体,导致急性感染以致死亡;若细胞未破裂则形成包囊,导致慢性病的出现或隐性感染。猪对弓形虫的易感性没有品种、年龄、性别的差异,以3~6月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大猪由于抵抗力强。多呈隐性感染;妊娠母猪后期感染时常表现流产、死胎及产出的仔猪成活率低。
该病常发生于夏、秋两季,在气候温暖、潮湿、吸血昆虫多的季节易发。人及猫、猪、鸡等多种动物均能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直接掇入含有卵囊的食物和饮水而感染,急性发病期间还可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二、临床症状
猪感染弓形虫(侵袭性卵囊后)潜伏期为3~7d。病初只表现为厌食或少食。精神不振,眼结膜充血潮红。3~4d后表现高热。体温升至40.5~42.0℃,呈稽留热,食欲减少至废绝,喜卧。钻草堆或水坑,眼结膜苍白、黄染。后期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气喘、咳嗽、流鼻涕、粪便先干后稀或交替出现,呈灰绿色或煤焦油状。随着病程发展,耳尖、阴户、包皮尖端、腹底的皮肤上出现出血性紫斑或间有出血点,体表淋巴结肿大,尤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耐过猪一般2周后恢复,但往往遗留下咳嗽、呼吸困难、后躯麻痹、斜颈、癫痫样痉挛等神经症状。若怀孕母猪发生急性弓形体病,先是高热废食昏睡,数天后流产或产死胎、弱仔,母猪常在分娩后自愈。
三、剖检变化
多数病例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外观呈淡红色,切面呈酱红色花斑状。肺体积稍肿大,肺小叶间质增宽,切面流出泡沫样液样。肾、肝体积肿大,表面有小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点,肝小叶界限明显。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肠系膜淋巴结呈绳索状。盲肠、结肠有散在的小米或高粱米大的中心凹陷溃疡,其表面附有灰黄色伪膜。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取病死猪的血液、脑脊液、淋巴结、肝、粪便等材料,做成压片和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在镜下寻找弓形体虫卵。
2.免疫学诊断
常用的方法有美兰染色法、生物素一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细胞粘着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等。
五、防治措施
1.预防
(1)注意平时对该病的预防,定期消毒灭鼠,清理环境卫生,防止家养和野生肉食动物对畜舍和家畜的接触。
(2)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及周边环境定期卫生和消毒工作,严格阻断猫类及其排泄物对畜舍及饲料、饮水的污染。
(3)平时要做好猪群防疫监管工作。对息有该病的家畜及一切排泌物必须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4)在该病的易发季节,每吨饲料添加500g磺胺嘧啶和25g乙胺嘧啶,连喂1周,能有效地预防弓形体病的发生。
2.治疗
(1)隔离发病猪,淘汰重症猪,病死猪深埋处理。每天用3%生石灰水对猪舍内外场所进行消毒。
(2)治疗要及时,急性弓形体病在发病3d内治疗非常有效;发病5d后,治愈率会很低,即使症状消失,虫体也会进入组织形成包囊。使病畜成为带虫者。发病初期即采用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3mL肌肉注射,首次剂量加倍,每日3次。连用3~5d。
(3)重症病猪应对症治疗,如退热、大输液,并用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病情控制后应继续治疗1~2d。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10/2011-07-23/2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