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浅议屠宰检疫中常见猪病害及异常肉尸的鉴别与处理


针对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动物防疫工作主要采取防疫注射、加强检疫、消灭病原、疫病监测等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其中屠宰检疫就是一项重要手段之一。笔者通过在定点屠宰场一年多对猪肉尸的检疫,总结了一些对常见猪病害肉尸的检疫鉴定和处理经验,现介绍如下,以供兽医同仁参考。

1宰前检疫

在生猪入场前,经驻屠宰场动物检疫员按宰前检疫程序,认真做好验证查物和群体检查。在检查时,先观察猪的静态、动态表现,再通过看精神状态、听呼吸声音、摸皮温和测体温来检查猪的健康状况。如有病畜或疑似病畜,再进行隔离观察,最后确诊后,再按有关规定作相应的处理。但在实践工作中,由于进场猪较集中,往往容易遗漏个别病猪,或猪已感染而处于潜伏期,未表现临床症状的,就需要我们在宰后检疫中根据猪的皮肤、淋巴结及内脏的病理变化来作出正确的判断。

2宰后检疫

生猪屠宰放血后,按照检疫规程,先观察皮肤变化,检查口腔、颌下淋巴结和外咬肌。剖开后,依次检查颈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及腹股沟深淋巴结和内脏各实质器官,必要时剖检胭淋巴结及深颈淋巴结。根据淋巴结和内脏实质器官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相应的处理。对猪肉尸做到随宰随检,对检疫合格的健康肉尸加盖检疫验讫,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方能出场销售;对检疫出的病害肉尸,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高温或销毁等无害化处理。

3屠宰检疫中常见的猪病鉴定

3.1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在屠宰场中常遇到的是急性和慢性两种。

3.1.1急性型:黏膜、浆膜、淋巴结、心、肺、喉头、肾盂、膀胱、胆囊等处,常有数量不等、程度不一的出血斑点;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状,肿大,暗红色,切面多汁,呈弥漫性出血或周边出血,以腹腔内淋巴结最为典型;脾不肿大,有的见出血性梗死,以边缘最为多见;扁桃体常有炎症而肿大。

3.1.2慢性型:主要病变为坏死性纤维素性肠炎,一般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黏膜上;炎症从淋巴滤泡开始,向外发展,形成同心轮层状的纽扣状溃疡,黑褐色,突出黏膜表面,中央低陷,有的剥脱形成溃疡。

3.1.3处理:严重病变者销毁或化制处理,轻微病变者高温处理。处理的肉尸内脏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并对屠宰场进行彻底消毒。

3.2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人感染后,全身发热,局部红肿,称"类丹毒"。

3.2.1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检疫中易遇到的典型猪丹毒呈现皮肤弥慢性充血,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浆液性炎症;脾急性肿大;肾淤血肿大,皮质和实质内密布针尖大的出血点(出血性肾小球肾炎);胃和十二指肠有卡他性出血性溃疡;心包积液和心肌炎等。慢性型心二尖瓣有菜花状赘生物和四肢关节变形、粘连。

3.2.2处理:肉尸内脏有显著严重病变者全部化制或销毁处理,轻微病变者高温处理后出场。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处理,并对屠宰场地进行严格消毒。病愈的猪,皮肤仅有黑色痕迹,皮下无病变者,将患部割除后出场。

3.3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是各种动物均可发生的传染病,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特征,家畜中猪多发。宰后检疫中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为特点,肺切面肝变,多色彩,或伴有坏死灶;喉部充血肿胀,浆液浸润;全身浆膜、淋巴结、肾脏等小点出血。

3.3.1最急性型:宰前检疫可发现病猪体温高达41℃以上,咽喉部有热痛性肿胀,坚硬,严重时可波及耳根及颈部;呼吸高度困难,张口呼吸;黏膜呈蓝紫色,口鼻流出泡沫,呈犬坐姿势。剖检常见咽喉部及其周围组织有出血性胶样浸润,皮下脂肪可见大量胶冻样液体;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弥漫性出血;肺水肿。

3.3.2急性型:败血症状轻微,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体温高,有干而短的痉挛性咳嗽,呼吸困难,胸部有压痛,有脓性鼻分泌物;皮肤上有红斑,宰前注意检查。剖检常见肺脏各期肺炎病变,小叶间组织增生和水肿,肺炎区切面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花纹;气管内有多量渗出液;胸腔积存大量含纤维蛋白凝块的混浊液体;胸膜与心包、肺粘连。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检疫 坏死 猪丹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