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猪病防治

猪小袋纤毛虫病


    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纤毛虫纲小袋虫科的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寄生于猪和人大肠(主要是结肠)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轻度感染时,猪无异常表现,严重感染时有肠炎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 

    【病原形态】

    结肠小袋纤毛虫在发育过程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 

  滋养体 

    呈椭圆形,大小变异很大,一般长50~200μm,宽30~100μm。体表有许多纤毛,沿斜线排列成行,纤毛作规律性的运动,使虫体以较快速度旋转向前运动。虫体前端有一胞口,与漏斗状的胞咽相连。胞口与胞咽处亦有许多纤毛。胞口附近的纤毛运动时可将食物驱入胞口和胞咽,并在胞咽的底部积累成食物泡。食物泡装满后即脱离胞咽而随内质的运动而流动。消化作用在食物泡中进行。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伸缩泡有两个:一个在虫体中部,一个在后部,后部的伸缩泡似有一小管通向胞肛。有大、小核各一,大核大多在虫体中央、呈肾形,小核甚小、球形,常位于大核的凹陷处。 

    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新鲜时有绿色和黄色。直径40~60μm。囊壁较厚而透明。在新形成的包囊内,可清晰地见到滋养体在囊内活动,但不久即变成一团颗粒状的细胞质。包囊内有核、伸缩泡、甚至食物泡。 

    【生活史】 

    当猪吞食了被包囊污染的饮水和饲料后,囊壁在肠内被消化,包囊内虫体逸出变为滋养体,进入大肠寄生,以淀粉、肠壁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为食料。然后以横二分裂法繁殖,即小核首先分裂,继而大核分裂,最后胞质分开,形成两个新个体。经过一定时期的无性繁殖后,虫体进行有性接合生殖,然后又进行二分裂法繁殖。部分新生的滋养体在不良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刺激下变圆,分泌坚韧的囊壁包围虫体成为包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本虫的包囊期没有包囊内生殖,一个包囊将来只能变为一个滋养体,滋养体若随粪便排出,也可在外界环境中形成包囊。 

    【致病作用与症状】 

    猪结肠内的小袋纤毛虫,一般情况下为共生者,以肠内容物为食,对肠粘膜并无损害,但如宿主的消化功能紊乱或因种种原因肠粘膜有损伤时,虫体就趁机侵入肠壁,破坏肠组织,形成溃疡。溃疡主要发生在结肠,其次是直肠和盲肠。常与肠道微生物协同致病。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临床症状有下列3种类型。 

  1、潜在型感染动物无症状,但成为带虫传播者。主要发现在成年猪。 

  2、急性型多发生在幼猪,特别是断奶后的小猪。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混有血液。粪便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虫体存在。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渴欲增加,喜欢饮水,消瘦,粪稀如水,恶臭。被毛粗乱无光,严重者1~3周死亡。 

  3、慢性型常由急性病猪转为慢性,表现出消化机能障碍、贫血、消瘦、脱水的症状,发育障碍,陷于恶病质,常常死亡。 

    【病理变化】 

    最特征的病变在肺、淋巴结和肝。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髓样肿大,灰白色,切面湿润,尤以肠系膜淋巴结最为显著,呈绳索状,切面外翻,多数有针尖到米粒大、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及各种大小出血点。肺门、肝门、颌下、胃等淋巴结肿大2~3倍;肺出血,有不同程度水肿,小叶间质增宽,小叶间质内充满半透明胶冻样渗出物,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粘液性泡沫,有的并发肺炎;肝脏呈灰红色,常见散在针尖大到米粒大的坏死灶;脾脏肿大,棕红色;肾脏呈土黄色,有散在小点状出血或坏死灶;大小肠均有出血点;心包、胸腹腔有积水;体表出现紫斑。 

  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局灶性坏死性肝炎和淋巴结炎,非化脓性脑膜脑炎,肺水肿和间质性肺炎等。在肝坏死灶周围的肝细胞胞浆内、肺泡上皮和单核细胞的胞浆内、淋巴窦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内,常可见有单个、成双的或三、五、六个不等的弓形虫呈圆形、卵圆形、弓形或新月形等不同形状。 

    【诊断】 

    粪便检查,在粪便中找到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滋养体或包囊,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在急性型病例,粪便中常有大量的能运动的滋养体;慢性型病例,粪中以包囊为主。检查方法是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稀释粪便(5∶1或10∶1),过滤,吸取少量液体涂片镜检,也可滴加1∶1000的稀碘液,使虫体着色,便于观察。尸体剖检时可刮取肠粘膜作涂片检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坏死 饲料 无性繁殖 细菌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