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波尔山羊常见寄生虫病


波尔山羊是草食动物,在日常饲养管理上如不注意,往往会因寄生虫的感染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患病羊轻者消瘦,生长缓慢,生产力下降;重者死亡。

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在于平时加强羊群饲养管理,注意羊舍卫生,饲草干净,饮水清洁;增强羊群体质,提高抵抗力;治疗病羊,消灭体内外病原;粪便处理,环境杀虫,消灭外环境病原体;对羊群进行定期预防性驱虫。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特点,一般每年4月份~5月份及10月份~11月份各驱虫一次。药物驱虫一周后,宜再驱一次,以便使体内幼虫得以驱除。驱虫后要注意羊粪的收集,并集中堆积发酵处理,防止病原扩散,引起重复感染。

现将波尔山羊易患的各种内外寄生虫病及其具体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1.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是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由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所致。该病分布于全世界,我国遍布各地。主要危害羊、牛,人也可感染。贫血、感染山羊呈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危害相当严重,尤其对幼畜可造成大批死亡。

[病原]肝片形吸虫新鲜时呈棕红色,扁平时状,前端有个锥状突起,突起后面为“肩部”,虫体大小为(20~35)毫米×(5~13)毫米。虫卵大小为(130~150)微米×(63~90)微米,卵圆形,黄色或黄褐色,卵盖不明显,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大片形吸虫形态与肝片形吸虫相似,但其虫体长叶状,大小为(33~76)毫米×(5~12)毫米,“肩部”不明显。虫卵较大,为(144~208)微米×(70~109)微米。

虫卵随胆汁人肠道经宿主粪便排出,在适宜条件下经10天~15天孵出毛蚴。毛蚴游动于水中,遇中间宿主椎实螺(小土蜗等),即钻人其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至尾蚴逸出螺体,在水草或水中形成囊蚴,羊吃食后感染。童虫在羊体内穿过肠壁至腹腔,经肝包膜人肝胆管寄生,也可经肠系膜静脉或总胆管开口处人肝脏。囊蝴发育为成虫需2个月~4个月,成虫寄生寿命达3年~5年。

[流行特点]本病流行与病畜粪便污染的牧场及中间宿主椎实螺类的被感染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低洼和沼泽地区的放牧场所。雨后地面积水会增加羊感染的机会,特别是多雨年份或久旱逢雨的温暖季节,常可促使本病的暴发和流行。夏秋两季是本病的主要感染季节。在放牧吃草或饮用生水时可受感染。

[症状与病变]羊急性感染病例是由于同时感染上万个囊蚴所致,多发生在夏末和秋季,但并不多见,病羊表现体温升高,腹胀,有腹水,严重贫血,重者可在几天内死亡。慢性病例较多见,多发于冬春,病羊高度消瘦,粘膜苍白,贫血,眼脸、颌下及胸腹下水肿,衰竭死亡。

急性感染者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出血,暗红色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的童虫,腹腔中有带血色的液体,成虫在胆管中引起慢性胆管炎、慢性肝炎和贫血,早期肝肿大,以后萎缩硬化,胆管扩张、增厚、变粗或堵塞,切开见有虫体和污浊稠浓的液体。

[诊断:根据症状,流行资料、粪便检查和死后剖检等进行综合判定。粪便检查可用水洗沉淀法或尼龙绢袋集卵法。只见少数虫卵而无症状出现,只能视为带虫。急性病例以剖检在肝脏中找到大量幼虫而确诊。近年来有使用皮内变态反应,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治疗片形吸虫病的药物较多,可选用①硝氯酚,每千克体重4毫克~5毫克,一次日服,对童虫无效。②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80毫克一100毫克,一次日服,对成虫有效。③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15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有效,且对童虫也有一定疗效。④三氯苯唑(肝蛭净),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童虫均有效。⑥溴酚磷(蛭得净),每千克体重12毫克,一次日服,对成虫、童虫均有效。⑥双乙酰

胺苯氧醚(可利苄),每千克体重100毫克,一次口服,主要对童虫有效。

[预防]①定期驱虫,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若常年放牧,每年可进行3次驱虫。急性病例可随时驱虫。在同一牧地放牧的动物最好同时都驱虫,以减少感染源。②做好粪便管理发酵处理及灭螺工作。③保持动物饮水和饲草卫生。在流行地区不喂生的水生饲料和不饮生水。防止在低洼草地放牧和饮水。

2.前后盘吸虫病

前后盘吸虫病由多种前后盘吸虫寄生于羊等反当兽的瘤胃和胆管壁上引起的,一般成虫的危害不甚严重,但若大量童虫在移行过程中寄生在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时,可引起严重的以顽固性下痢为特征的疾病,甚至发生大批死亡。青壮龄羊最易感染,发病重,死亡多。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遍及各地,南方比北方多见,且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甚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原 羔羊 处理 野生动物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