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杆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散发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近年来,新疆多个农牧垦区在每年4~5月或10~11月间饲喂青贮饲料较多的绵羊中发现有头顶墙或转圈,头颈表现一侧性麻痹等神经症状的病羊。为此,我们在病理学、细菌学、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研究,确诊为绵羊单核细胞增多症性李氏杆菌病,该病在国内已有公开报道,但对病理组织学观察报道甚少,为了对该病在诊断及预防中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1.1 调查对象 以新疆部分农牧团场羊群为对象,了解饲养管理、饲养方式、发病情况等,并以临床呈现神
经症状为特征的病羊作为病理学观察及研究对象。
1.2 病理学观察 对患有神经症状的病羊进行临床观察,并收集资料,将自然死亡及扑杀病例进行剖检,同时采取病羊脑、心、脾、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检。?
1.3 细菌学培养及病源菌观察 将送检及扑杀具有神经症状的病羊,无菌取脑、肝或脾组织用肉汤研磨成1∶5乳剂,接种于亚碲酸钾血液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 h,挑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菌体形态及染色特征。?
2 结果 ?
2.1 发病年龄、发病季节、饲养管理 发病年龄多为2~4月龄及断奶前后1个月的羔羊,多发生于每年4~5月或10~11月份,饲养方式以分群圈养为主,密度大,运动不足,主以麦草粉、青微贮配合精料喂养,但在春、秋两季,青贮饲料比例较高,青贮窖为简易土坑,鼠洞较多,饲养管理水平较粗放。
?
2.2 临床症状 病初表现精神沉郁,呆立,低头垂耳,行动缓慢,不愿活动,食欲不佳,采食无神,咀嚼吞咽迟缓,体温升高至40.5~41.7℃,呼吸稍困难,有时从鼻孔流有黏液状分泌物,而后体温稍下降,有的病羊行走时头向前下方伸张,一遇障碍物,则以头抵靠不动,有的头颈偏于一侧,走动时一侧转弯,严重者颈项强硬,头颈向上弯,呈角弓反张,甚至卧地不起,四肢游动,神志昏迷,直到死亡。?
2.3 病原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 将病羊脑、肝组织乳剂接种于亚碲酸钾血液琼脂培养基经37℃ 24 h培养后,在平板上见有圆形、隆起、湿润、黑色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有多量两端钝圆、稍弯曲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菌体散在,有的成对构成“V”字形,有的排列成栅栏状,无芽孢或荚膜。?
2.4 病理剖检 将自然死亡及扑杀病羊剖检可观察到脑膜水肿,血管高度扩张充血呈树枝状,脑脊液较正常为多,稍浑浊,有时呈淡红色;大、小脑脑沟变浅,脑回稍宽,切面湿润、水肿,脑实质可见有散在的米粒大小灰白色病灶并有针尖大小鲜红色的出血点。肝脏被膜稍紧张,色泽淡黄,切面可见有不规则的小米粒大小灰白色病灶。心脏心包内积液较多、浑浊,有的病羊在心外膜上可见有多量灰黄色絮状的纤维蛋白附着,易剥离,冠状沟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心耳、心室肌有散在的灰白色针尖大小的病灶。肺脏在心叶、尖叶、膈叶均有散在的灰红色、灰白色点状病变,切面挤压时,有淡红色炎性分泌物流出。肾脏被膜易剥离,切面有数量不一、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被膜紧张,切面稍隆起,较湿润,并有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病灶。?
2.5 病理组织学观察 脑:脑软膜下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脑软膜水肿,有多量丝状网絮状淡红色纤维蛋白渗出并网络有数量不等的单核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使脑软膜增厚;脑实质水肿,有散在的局灶性小化脓坏死灶,坏死灶中神经细胞消失,主要被嗜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取代,形成结节状;部分病例脑组织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内充盈大量红细胞,在血管周围形成几层由嗜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血管套”现象;有的在脑实质区及血管外周有多量红细胞,出血较明显。?肝脏:肝组织表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多数肝细胞胞浆内充有多量针尖大小均质红染的蛋白颗粒,致使肝细胞浑浊、肿胀;有的肝细胞核溶解、消失,呈局灶性坏死,并可见有数量不等的嗜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有的在汇管区的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周围也有多量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肝细胞发生坏死后,被多量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取代形成单核细胞性肉芽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y/siyangguanli/2006-06-28/12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