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羊的主要传染病——羔羊大肠杆菌病



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幼羔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和败血症。

【病原】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分类上属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无芽胞,具有周鞭毛,对碳水化合物发酵能力强。本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死亡,一般常用消毒剂均易将其杀死。

致病性大肠杆菌与动物肠道内正常寄居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等方面没有差别,但抗原结构不同。致病性菌株一般能产生1种内毒素和1~2种肠毒素。内毒素能耐高热,100℃30分钟才被破坏。肠毒素有两种,一种不耐热(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0℃经10分钟被破坏;另一种耐热(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须60℃以上和较长时间才能被破坏。

大肠杆菌有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K)和鞭毛抗原(H)3种主要抗原,另外,许多与腹泻有关的致病菌株带有菌毛抗原(也叫粘着素抗原或定在因子抗原)。根据抗原成分,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许多血清型,引起一种动物发病的大肠杆菌,常为一定的血清型,一个畜群如不由外地引进同种家畜,其病原性菌株常为一定的1~2种血清型。

【诊断要点】

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诊断。

流行特点 多发生于数日至6周龄的羔羊,有些地方3~8月龄的羊也有发生,呈现地方性流行,也有散发的。该病的发生与气候不良、营养不足、场地潮湿污秽等有关。放牧季节很少发生,冬春舍饲期间常发。经消化道感染。

临床症状 潜伏期1~2天。分为败血型和下痢型两型。
(1)败血型 多发生于2~6周龄羔羊。病羊体温41~42℃,精神沉郁,迅速虚脱,有轻微的腹泻或不腹泻,有的带有神经症状,运步失调、磨牙、视力障碍,也有的病例出现关节炎,多于闰后4~12小时死亡。
(2)下痢型 多发生于2~8日龄新生羔。病初体温略高,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呈半液状,带有气泡,有时混有血液。羔羊表现腹痛,虚弱,严重脱水,不能起立。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36小时死亡,病死率15%~17%。

病理变化 败血型者剖检胸、腹腔和心包见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样物;关节肿大,同含混浊液体或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许多小出血点。下痢型者主要为急性胃肠炎变化,胃内乳凝块发酵,肠粘膜充血、水肿和出血,肠内混有血液和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汗或充血。

实验诊断 采取内脏组织、血液或肠内容物用麦康或其他鉴别培养基划线分离,挑取可疑菌落转种三糖铁培养基培养后,反应符合大肠杆菌者,纯培养后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以确定血清型。有条件时可进行粘着素抗原检查和肠毒素检查。

类症鉴别 B型魏氏梭菌也可引起初生羔下痢,应注意区别。在病羔濒死或刚死时,采取内脏和肠内容物作细菌分离培养,如分离出纯的B型魏氏梭菌时,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防治措施】

大肠杆菌对土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都有敏感性,但必须配合护理和其他对症疗法。土霉素按每日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分2~3次口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两次肌内注射。20%磺胺嘧啶钠,5~10亳升,肌内注射,每日两次;或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次每千克体重20~25毫克,1日2次,连用3天。呋喃唑酮,按每日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分2~3次内服。也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等,按说明拌料或口服,使用此制剂时,不可与抗菌药物同用。新生羔再加胃蛋白酶0.2~0.3克。对心脏衰弱的,皮下注射25%安钠咖0.5~1.0毫升;对脱水严重的,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20~100毫升;对有兴奋症状的病羔,用水合氯醛0.1~0.2克加水灌服,预防本病,主要对母羊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抓膘、保膘工作,保证新生羔羊健壮、抗病力强。同时应注意羔羊的保暖。特异性预防可使用灭活疫苗。对病羔要立即隔离,及早治疗。对污染的环境、用具要用3%~5%来苏儿液消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抗原 羔羊 致病性 毒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