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羊的主要传染病——山羊关节炎-脑炎



山羊关节炎-脑炎是由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引起的山羊的一种慢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成年山羊呈缓慢发展的关节炎,间或伴有间质性肺炎或间质性乳房炎;而2~6月龄的羔羊则表现为上行性麻痹的脑脊髓炎症状。本病分布于世界很多养羊的国家。1985年以来,我国先后在甘肃、贵州、四川、陕西、山东和新疆等省(自治区)发现本病,具有临床症状的羊多为从国外引进的奶山羊及其后代或是与这些进口山羊有过接触的山羊。

【病 原】

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病毒核酸类型为单股RNA。本病毒与梅迪-维斯纳病病毒同属于慢病毒属,血清学试验有交叉反应,两种病毒可通过分析基因组核酸序列进行区别,基因组有15%~30%的同源性。山羊胎儿滑膜细胞常用于分离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病料接种后15~20小时,病毒开始增殖,24小时后细胞出现融合现象,5~6天细胞层布满大小不一的多核巨细胞。试验证明,合胞体的形成是病毒复制的象征。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虽能在山羊睾丸细胞、山羊胎肺细胞、山羊角膜细胞上进行复制,但不引起细胞病变。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山羊是本病的主要易感动物。自然条件下,本病只在山羊之间相互传染发病,绵羊不感染。病羊和隐性带毒羊为主要传染源。感染羊可通过粪便、唾液、呼吸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乳汁等排出病毒,污染环境。病毒主要经吮乳而感染羔羊,污染的牧草、饲料、饮水以及用具、器物可成为传播媒介,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各种年龄的羊均有易感性,而以成年羊感染发病居多。感染母羊所产羔羊当年发病率为16%~19%,病死率高达100%。感染羊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多不出现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只有通过血清学检查,才被发现。一旦饲养管理不良、长途运输或遭受到环境应激因素的刺激,则表现出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依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3种病型:脑脊髓炎型、关节炎型和肺炎型,多为独立发生。

(1) 脑脊髓炎型 潜伏期53~131天。脑脊髓炎型主要发生于2~6月龄山羊羔,也可发生于较大年龄的山羊。病初羊精神沉郁、跛行,随即四肢僵硬,共济失调,一肢或数肢麻痹,横卧不起,四肢划动。有些病羊眼球震颤,角弓反张,头颈歪斜或作圈行运动,有时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或双目失明。少数病例兼有肺炎或关节炎症状。病程半月至数年,最终死亡。

(2) 关节炎型 关节炎多发生于1岁以上的成年山羊,多见腕关节肿大、跛行,膝关节和跗关节也可发生炎症。一般症状缓慢出现,病情逐渐加重,也可突然发生。发炎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水肿,起初发热、波动,疼痛敏感,进而关节肿大,活动不便,常见前肢跪地膝行。个别病羊肩前淋巴结和胭淋巴结肿大。发病羊多因长期卧地、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病程较长,l~3年。

(3) 肺炎型 肺炎型病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患羊进行性消瘦,衰弱,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湿罗音。各种年龄的羊均可发生,病程3~6个月。

除上述3种病型外,哺乳母羊有时发生间质性乳房炎。

病理变化 病变多见于神经系统、四肢关节、肺脏及乳房。

(1) 脑脊髓炎型 小脑和脊髓的白质有5毫米大小的棕红色病灶。组织病理学观察,呈现中枢神经系统的非化脓性脑炎以及颈部脊髓的脱髓鞘现象。

(2) 关节炎型 发病关节肿胀、波动,皮下浆液渗出。关节滑膜增厚并有出血点。滑膜常与关节软骨粘连。关节腔扩张,充满黄色或粉红色液体,内有纤维素絮状物。病理组织学检查呈慢性滑膜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严重者发生纤维蛋白坏死。

(3) 肺炎型 肺脏轻度肿大,质地变硬,表面散在灰白色小点,切面呈斑块状实变区。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细支气管以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肺泡上皮增生,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邻近细胞萎缩或纤维化。
乳腺炎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血管、乳导管周围以及腺叶问有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细胞渗出,间质常发生灶状坏死。少数病例肾脏表面有1~2毫米灰白色小点,组织学检查表现为广泛性肾小球肾炎。

实验室诊断

(1) 病原学检查

① 病料采集 用于病毒分离的材料,一般采集病变关节滑液囊的渗出液、乳汁或血液;病理学检查应取扑杀病羊或新鲜尸体的小脑、脊髓、病肺、关节滑膜及关节周围软组织作为病料;也可采集血液分离血清用于血清学试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山羊 病毒 渗出 病程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