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羊的主要传染病——伪狂犬病



伪狂犬疯又名“奥耶斯基氏病”、“传染性延髓麻痹”、“奇痒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奇痒以及脑脊髓炎症状为特征。本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因临诊表现与狂犬病相似,曾一度被误认为狂犬病。后证实是由不同的病毒所引起,被命名为伪狂犬病,以示区别。

【病 原】

伪狂犬病病毒又称猪疱疹病毒I型,分类上属于疱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属。核酸类型为双股RNA。伪狂犬病病毒具有疱疹病毒的一般形态特征,成熟的病毒粒子由含有基因组的核芯、衣壳和囊膜三部分组成。伪狂犬病病毒能在鸡胚及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上培养增殖,并产生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常于猪肾细胞、兔肾细胞以及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形成蚀斑。病毒在发病初期存在于血液、乳汁、尿液以及脏器中,而在疾病后期,则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畜舍内干草上的病毒夏季可存活3天,冬季可存活46天,含毒材料在50%甘油盐水中于4℃左右可保持毒力达3年之久。0.5%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2%福尔马林溶液等可很快使病毒灭活。但病毒于0.5%石炭酸溶液中可保持毒力达数十日之久。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见于牛、绵羊、山羊、猪、猫、犬以及多种野生动物,鼠类也可自然发病。成年猪感染多呈隐性经过。实验动物以免最易感,小鼠、大鼠、豚鼠等均可感染。病畜、带毒家畜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猪和带毒鼠类是伪狂犬病病毒重要的天然宿主。羊或其他动物感染多与带毒的猪、鼠接触有关。感染动物通过鼻漏、唾液、乳汁、尿液等各种分泌物、排泄物排出病毒,污染饲料、牧草、饮水、用具及环境。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途径感染,也可经受伤的皮肤、粘膜以及交配传染,或者通过胎盘、哺乳发生垂直传染。本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流行性,以冬季、春季发病为多。

临床症状 潜伏期3~6天。羊感染伪狂犬病多呈急性病程,体温升高,精神委顿,肌肉震颤,出现奇痒。常见病羊用前肢摩擦口唇、头部等痒处,有时啃咬痒部并发出凄惨叫声或撕脱痒部被毛。病羊卧地不起,食欲减退或拒食,咽喉部发生麻痹,流出带泡沫的唾液及浆液性鼻液。多于发病后l~2天内死亡,山羊患病病程可稍有延长。

病理变化 病死羊除局部被毛脱落,皮肤水肿、充血、擦伤甚至撕裂外,一般无明显肉眼可见的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查,中枢神经系统呈弥漫性非化脓性脑膜脑脊髓炎变化及神经节炎。病变部位有明显的周围血管套以及弥漫的灶性胶质细胞增生,同时伴有广泛的神经节细胞及胶质细胞坏死。

实验诊断

(1) 病原学检查

① 病料采集 采集脑组织(中脑、小脑、脑桥和延脑)、扁桃体、肺脏、脾脏及淋巴结,其中脑组织是理想的病毒分离材料。也可采集鼻咽洗液、患部水肿液作为病料。

② 直接镜检 伪狂犬病病毒具有疱疹病毒的一般形态特征,病料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圆形或者椭圆形,中央为核芯,内含双股RNA,其外是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最外层是病毒囊膜,囊膜表面有纤突。

③ 分离培养 脑组织或扁桃体等病料研磨制成10%病料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1 000单位、链霉素1 000微克处理,离心取上清液用于接种;鼻咽洗液或水肿液离心除去大块沉渣,经青霉素、链霉素处理即可用于接种。病料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11日龄鸡胚,4天后绒毛尿囊膜出现灰白色斑性病变,胚体弥漫性出血、水肿,因神经系统受侵害而死亡。也可将病料接种猪肾细胞、兔肾细胞及鸡胚成纤维细胞,可出现细胞病变,镜检于病变细胞内可发现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④ 动物接种试验 病料悬液经抗生素处理后,离心取上清液,皮下或肌内接种家兔,每只注射1毫升。接种后2~3日,注射局部出现奇痒,家兔表现不安,摩擦或啃咬痒部,使局部脱毛,皮肤破溃出血,随后发生四肢麻痹,衰竭死亡。也可用小鼠或豚鼠进行接种试验。

(2) 血清学试验 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均可用于伪狂犬病的诊断,其中病毒中和试验敏感性高。

类症鉴别 伪狂犬病常与李氏杆菌病、狂犬病等类似疾病进行区别诊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伪狂犬病 免疫 狂犬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