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羊技术 > 饲养管理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的一种以红细胞压积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白细胞增多、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兽共患病。1928年Schilling首次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E.coccoides)。我国晋希民于1981年最先报道兔附红细胞体病,随后相继在山羊、牛、猪、马、绵羊、鼠、犬、蓝狐、鸡等多种动物和人类的血液中也发现了附红细胞体。?<?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 病原体

?

1.1 分类

关于附红细胞体的分类问题,国内外尚有争议,以往认为是一种原虫,由其所引起的疾病曾以“类边虫病”描述过。后来多数学者认为属于原核生物,根据其超微结构和代谢特点均与立克次氏体相似,故认为属于立克次氏体目。目前国际上按1984年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进行分类,将其列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ies)、无浆体科(Anopla?smataceac)、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但查红波等最新报道称,近几年对猪附红细胞体病原的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不应属于立克次氏体,宜将猪附红细胞体列入柔膜体纲支原体属,并且认为应将猪附红细胞体改名为猪嗜血性支原体或猪支原体。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附红细胞体有14种。其中,猪附红细胞体(E.suis)和绵羊附红细胞体(E.ovis)致病力较强,温氏附红细胞体(E.wenyoni)致病力较弱。因此,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及各种属附红细胞体的致病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1.2 形态结构

附红细胞体的大小为0.3~1.3 μm×0.5~2.6μm,不同动物的附红细胞体大小不尽相同,猪的为0.5~2.0μm,最大达2.5μm;绵羊的为0.5~1.0μm的球菌状;山羊的直径为0.2~0.5μm。鸡的点状附红细胞体大小为0.2~0.9μm。附红细胞体为多形态生物体,多数为环形、球形、卵圆形、月牙形,也有呈逗点形和短杆状形等。游离于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作摇摆、扭转、翻滚等运动。但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时则看不到运动,当红细胞附有多量附红细胞体时有时能看到红细胞的轻微晃动。一个红细胞上可能附有1~15个附红细胞体,以6~7个最多,大多位于红细胞边缘,被寄生的红细胞变形为齿轮状、星芒状或不规则形状。由于折光关系,附红细胞体在镜下发亮。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阴性,姬氏染色呈紫红色,瑞氏染色为蓝色。电镜下显示多形态、无细胞壁,由单层限制性膜裹着,无核或其他细胞器。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上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它不能在细菌培养基及无细胞培养基上培养。

?

1.3 生物学特性

附红细胞体的运动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镜下将0.1%稀盐酸加入新鲜血滴中使红细胞破坏,可见其活动力仍不减弱。但当加入?0.1%?碘液后可使其停止运动,这一特性具有鉴别作用。附红细胞体对于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0.5%石炭酸于37℃经3 h可将其杀死,一般常用浓度的消毒药在几分钟内即可使其死亡。在4℃条件下用柠檬酸钠或柠檬酸葡糖(ACD)抗凝的无菌血液中可保存15~30天,仍有感染力。但据我们观察,采集后1~2天内红细胞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剧增,但两周后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数有所减少。附红细胞体对低温抵抗力强,可在加入15%甘油的血液中,-30℃能保持80天的感染力,冻干后可存活2天。?

2 流行病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附红细胞体病 绵羊 传播 免疫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