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饲养管理

果洛州牛羊布病防治现状


    1 自然概况

    果洛州是青海省以牧为主的自治州,辖属久治、达日、班玛、甘德、玛多、玛沁六个县,45个乡(镇),纯牧业乡41个,185个牧委会,549个合作社,总人口144529人,其中牧业人口107879人,境内以藏族为主,约占全州人口的89.8%,全州平均海拔高度4000m以上,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果洛州西邻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和北部同海西蒙古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邻,东部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毗邻,南面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紧紧相依,草原总面积为7.6万km2,其中天然草场面积6.5万km2,截止2004年底,全州存栏各类牲畜畜223.45万头(只、匹),其中牛102.41万头,羊117.04万只,马4.00万匹。母畜占54.14%,人均占有牲畜20.17头(只、匹)。

    2 布病的流行及防治效果的回顾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以动物为传染源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在果洛州境内早有流行。解放前,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加之封建势力的统治,布病防治工作从未开展过,致使疫情蔓延,严重影响着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根据中地办的指示精神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部署,全州布现防治工作于60年代初就列为议事日程,并开始进行防治,经过广大兽医人员的共同努力,防治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回顾47年来的布病防治工作,大体经历了几代人三个阶段的工作即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和免疫效果考核。

    2.1 畜间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以流行病学调查为主,应用平板反应、试管凝集反应共抽检23664头,检出阳性5015头,阳性率为21.19%,羊抽检97.96万只,检出阳性5957只,阳性率为6.08%,据不完全统计,牛羊流产1.56万头(只),占全年受胎母畜总数的3%;1967年调查怀孕母牛7.09万头,流产3068头,流产率4.32%,并在达日县吉迈、久治县章达地区送检的部分病科中分离的牛型布氏菌4株。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摸清了疫情,制定了防治规划和措施。各地对检出的阳性牛羊进行淘汰,并且对广大牧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对于控制布病的流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2 牛羊布病的防治情况 进入七十年代后,根据全省布病防治工作规划,果洛州各县相继应用布氏菌羊型M5号菌对牛羊进行气雾、注射免疫,1981午后应用猪型Ⅱ号菌苗对牛羊进行气雾和注射免疫为了及时的了解免疫效果,各县作了大量的检疫工作,同时在玛沁县东倾沟乡收集牦牛流产胎儿15例作了病原分离,结果三例流产胎儿分离出布氏菌,经鉴定为牛种第三生物型,出菌率为20%,为了了解流产母牛血清学反应情况,特抽检18头流产母牛做血清凝集反应,检出阳性12头,阳性率为66.7%,进一步证实了果洛州牛布病的存在和流行的严重性。1978年果洛州在中监所和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应用猪型Ⅱ号菌苗对牦牛进行免疫安全效果试验,取得经验后于1982年全州推广应用,1984--1987年统计调查怀孕母牛62.95万头,流产牛12558头,流产率为1.9%,下降16.23个百分点,1994年全州六县共血检牛9944头,阳性率0.38%,血检羊28928只,阳性99只,阳性率0.31%。收集牛羊流产胎儿1445例,经细菌学分离,均未分离出布氏菌。

    2.3 免疫效果考核 果洛州牛羊布病经过几十年全面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工作,牛羊布病阳性率和流产率均有大幅度的下落。根据中地办字(1981)18号文《布病疫区(以县为单位)控制标准和考核办法暂行规定》和卫生部、农业部(1988)卫地字第21号文的通知精神,在上级业务单位统一安排下,严格按照考核程序。从1995年开始果洛州积极开展牛羊布病监测工作,截止2005年8月对州属六县检疫牛羊54841头,阳性40头,阳性率为0.227%;其中:检疫牛27967头,阳性25头,阳性率0.246%,检疫羊26865头,阳性15只,阳性率29%。全州共收检牛羊流产胎儿1003例,其中牛流产胎儿441例,羊流产胎儿562例,经抹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试验,结果全部阴性。经过二种菌苗连续多年的幼畜免疫和检出的种公畜淘汰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了畜间牛羊布病的流行,羊的布病阳性率比1994年下降了0.11个百分点;牛的布病阳性率比1994年下降了0.14个百分点,六县均达到规定的《稳定控制区》标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检疫 母牛 防治规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