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饲养管理

新手术固定法治疗奶牛真胃左方变位


    目前临床上奶牛发生真胃左方变位的疾病越来越多,针对这种疾病治疗的方法各有不同。一般采取保守疗法,效果不佳,采取手术疗法,因手术部位和真胃固定方法传统,术后易感染、易复发。某院经500例手术,对真胃固定方法进行改进,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治愈率达99%。

    1 临床症状

    真胃左方变位多发生于奶牛分娩后中,特别是头产奶牛,少数发生在产前。奶牛发生该病后表现胃肠弛缓,不愿吃料,喝水减少。有时吃一些饲草,有时不食;有时反刍正常,有时见不到反刍,排粪量减少;见不到腹痛和瘤胃鼓气,逐渐消瘦,检查血液或尿液中有酮体。

    随着病程的延长,在左侧臁窝部位能听到瘤胃的蠕动音,如在倒数第二肋间就听到与瘤胃不一致的真胃蠕动音。用手叩击左侧倒数1~3肋骨能听到明显的钢管音,钢管音因真胃内充积的气体多少,其范围也不定。真胃内充积气体较多时,在左腹肋弓缘有一囊状隆起,有时自然消失,有时又出现。冲击左侧下腹壁可听到振水音。

    在左侧第十肋间,肩关节水平线用长针头穿刺,穿刺液用pH试纸检测呈红色,pH值1~4。镜检无纤毛虫。

    直肠检查,瘤胃背囊右移。瘤胃与左腹壁之间出现间隙。有时在瘤胃的左侧可摸到膨胀的真胃。

    B超检查,可看到充满气体的真胃,有的有腹水。严重的可见真胃与腹壁粘连。

    2 手术过程

    用六柱栏站立保定,手术宜选在右侧臁部并作中切口,然后用2%盐酸普鲁卡因,腰旁神经干传导麻醉,再配合局部浸润麻醉。术部按常规方法处理后,一次性紧张切开皮肤约20cm。腹外斜肌锐性切开,然后依次钝性剥离腹内斜肌、腹横肌。皱襞式锐性切开腹膜,造成手术通路。

    术者将左手自右侧网膜间孔通过瘤胃背囊到达左侧。触摸到真胃。这时的真胃内充满气体呈气球状。助手在左侧腹壁第十肋间、肩关节水平线,用长针刺到真胃放气,以减轻真胃内的压力。如气体较多,可在第十一肋间再刺入一根针头,边放气边检查针头是否畅通,术者边按压真胃壁,边检查针头是否在真胃内。待真胃内气体完全放净后,检查真胃壁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小面积的粘连可轻轻剥离,直到剥开为止。较重的大面积粘连,不易剥离的建议淘汰。

    真胃的整复:术者的左手自右侧腹壁与网膜之间经腹底伸到左侧,为了便于手活动方便,可向腹腔倒入0.9%盐水2瓶,术者的左手到达左侧摸到真胃,轻轻牵到右侧下腹壁。将真胃整复到原来的位置。

    真胃固定:真胃整复到原来的位置后,要进行真胃固定,否则易复发。新的固定法是真胃幽门浆膜肌层与腹壁固定。方法是先在右侧下腹壁即第十一至十二肋骨延长线,肘关节水平线的部位切开皮肤约1cm。然后术者将真胃的幽门触摸到并拉到切口外。用两头带有直针的18号线,距幽门8~10cm处穿透浆膜肌层,两根直针分别穿透腹壁切口,剪去直针,将两线端拉张打结。这使真胃壁紧贴在腹壁而固定。

    冲洗腹腔:固定真胃后,用0.9%盐水冲洗腹腔,将腹腔血凝块、纤维素等异物冲洗出来,向腹腔内注入抗生素,然后整复网膜。

    闭合腹壁:按常规进行缝合。

    3 手术体会

    3.1 早期确诊及时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真胃左方变位,用药物治疗是无效的。通过瘤胃洗胃、真胃放气和增加运动而使变到左方的真胃复位也是较少的,多数虽然复位了,但没有多长时间又复发。反复时间一长就易发生腹膜炎,导致粘连,这样给手术带来困难,甚至不能手术治疗。

    3.2 本手术用2%盐酸普鲁卡因腰旁神经干传导麻醉,并配合局部浸润麻醉,取六柱栏站立保定,可使手术顺利进行。如采取全身麻醉,侧卧保定,真胃整复时很难复位。

    3.3 选则右侧臁部中切口,打破以往左侧臁部切口位置。因为左侧切口复真胃时是送回,一般很难判断确实回位。在一点进行固定时,要把缝合线缝到右侧腹壁,所操作起来费时费力,还易感染。

    3.4 手术前要先对病畜进行瘤胃冲洗,降低胃内和腹腔内压,也能避免瘤胃内过多的积液,对机体产生不良刺激,更重要的是便于真胃整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病程 处理 检测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