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饲养管理

无公害牛奶生产的配套技术


    无公害牛奶,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经初加工的牛奶。其主要特征是:牛奶产品中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无不良影响;奶产品的品质优良;具备本身天然的风味和营养特点;牛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

    1.实现奶牛生产规模化

    目前,我国奶牛生产大多采用家庭式的养殖方式,饲养数量较少,管理相对粗放,加工的奶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转换饲养模式,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的奶牛生产基地。

    2.科学选择场址和引种

    奶牛场场址必须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标准要求,地势高燥,地形开阔,通风良好;水源充足,水质达到饮用水的质量标准(GB5749-85),pH6.8~7.5,大肠杆菌指数≤3个/升,细菌总数〈100个/毫升;土壤无污染,不含放射性物质、重金属(如汞、砷)、农药、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大气洁净(符合GB3095-1996),周围环境无工矿"三废"、生活垃圾的污染,生物安全的非疫区地方。避免将奶牛场建在地势低洼、蚊蝇等昆虫孳生的地方。

    引进适合当地饲养的高产、优质奶牛品种,建立高产、优质、无特定病原微生物、抗逆性强的牛群。

    3.合理利用无公害饲料和添加剂

    "饲料安全"即"产品安全",是无公害牛奶生产的关键因素。应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碱化等加工技术;提倡饲料和添加剂的"名牌化";严格选择原料,科学配方,营养成分和有害有毒(农药、霉菌毒素、重金属元素等)物质及病原微生物符合安全标准;饲料中严禁添加未经许可使用的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为防制疯牛病等疾病的发生,严禁在奶牛饲料中使用肉骨粉、动物油脂等动物性饲料。

    4.科学饲养管理

    从泌乳初期到高峰期,是高产奶牛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为了满足营养需要,必须提高干物质的营养浓度,多用优质干草、青贮料、多汁料等饲料。高产母牛采食量大,饲料转化率高,在泌乳期要保持其旺盛的食欲,尽量多给饲料,一般粗饲料采用自由采食,精料日喂3次。产犊后,精料增量不宜过快,以每日增加0.5~1千克为好,精料给量最多不要超过10千克;调制饲料时,应根据营养标准,既要注意蛋白质饲料的供应,也要重视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饲料的供应,避免产犊后升乳期使用高蛋白饲料"催乳";饲料要求易消化,易发酵,注意粗细饲料合理搭配,以期营养保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实践表明,奶牛日粮中每千克添加生化黄腐酸(BHA粉)250克,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可下降5%,临床乳房炎下降1.5%。管理上要讲究饲喂技术,定时定量。每日饲喂次数应与挤奶次数相同,一般为3次。每次饲喂要少喂勤添,由少到多。饲喂顺序通常按精料、多汁料、青饲料、青贮料、干草等给予。水是牛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对奶牛特别重要,要保证充足卫生的饮水,冬季防止水温过低,夏季应增加饮水次数(5~6次),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小苏打、食盐、维生素C等抗应激物质。运动有助于消化,增强体质,促进泌乳,要保证其适当运动量。定期修蹄,经常刷拭牛体,保持畜体卫生,并做好夏季防暑、冬季防寒工作。

    5.健全疾病防疫制度

    首先,应建立检疫制度,防止疫病传入。场内工作人员和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应身着工作服,严格消毒;场外车辆、用具等不准随意进场,牛奶交易须在场外进行。引进奶牛时,应对采购地区进行疫情调查,引种前必须严格检疫和消毒。引入后先隔离观察3~4周,经免疫注射和驱虫,确认无病后才能进入饲养区混群饲养。其次,要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搞好环境卫生。奶牛场要分区规划,生产区与行政管理区、生活区、兽医隔离区分开并保持一定间距,牛场门口、生产区和牛舍出入口应设消毒池,池内药液要经常更换,以保证药效。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有条件的可建立无病牛群。饲养者应熟悉牛群,了解本地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结合奶牛检疫和抗体监测情况,科学的制定本地区(场)的疾病预防措施,定期进行防疫注射和驱虫。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奶牛 检疫 奶牛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