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鸡病防治

秋冬季预防和治疗虫媒性传染病鸡白冠病与鸡痘


   1 前言

  1.1 鸡白冠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而引起的鸡的贫血性疾病。吸血昆虫蚋和库蠓叮咬鸡引起传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一般在夏末和秋季多发,由于夏季降雨量较大,部分沟渠积水,库蠓和蚋多孽生,因此在多雨水涝的年份发病率明显增高。1998年中国从南到北发生洪涝灾害,吸血昆虫的孳生格外严重,出现了一个白冠病多发年,而后两年发病稍轻,并有地区性,今年8月中旬以来白冠病的发病以呈抬头趋势,有一定的死亡率,对蛋鸡产蛋率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降低,应引起养鸡户的重视。

  1.2 鸡痘也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多发于秋季和初冬,吸血昆虫库蜢、蚊、蝇是其主要传播媒介,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表现为无毛部位皮肤型和粘膜型鸡痘,引起雏鸡和育成鸡发育受阻,蛋鸡产蛋率降低,并有一定的死亡率,特别是当有并发症时,死亡率更高,损失更为严重。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白冠病和鸡痘的预防和控制进行阐述,也许对广大养鸡户有所帮助。 

  2 流行病学 

  2.1 白冠病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在8~10月份发生流行,这是由住白细胞原虫的生活史所决定的,它的生活史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有性生殖在终宿主库蜢或蚋体内进行,原虫的发育需要库蠓和蚋参加才能完成,大约需3天,生成有侵袭力的孢子出现在库蜢或蚋的唾液内,通过它们再次叮咬或吸血侵入鸡体,并开始裂殖生殖,引起鸡群发病。在3~6周龄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育成鸡发病后死亡率较低,产蛋鸡出现一定的死亡率,发病严重鸡群产蛋率能降低10%~20%。 

  2.2 鸡痘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火鸡,鸽子有时也可发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成年鸡和育成鸡最易感染。秋冬两季最易流行,秋季8~10月份多发生皮肤型鸡痘,冬季则以粘膜型鸡痘为主。本病主要通过皮肤或粘膜的伤口感染,病鸡脱离和碎散的痘痂是传播病毒的主要污染物。易感鸡经带毒的库蠓、伊蚊和按蚊叮咬后而感染,这是夏秋季易流行鸡痘的重要原因。鸡群过分拥挤、鸡舍阴暗潮湿、营养缺乏、寄生虫病及并发或继发其他疾病时,均能加重病情和引起病鸡死亡。

  3 临床症状 

  3.1 白冠病 本病的潜伏期6-10天,该病主要感染成年鸡,病鸡精神沉郁,机体消瘦无力,经常卧在地上,接着出现零星死亡。鸡群中约有10%-20%的鸡表现在鸡冠和肉垂苍白,有时见冠髯根部苍白,上部为黄色或白色。蛋鸡出现产蛋率下降,产软蛋壳、薄皮蛋。部分发病鸡,拉黄绿色稀便。有的死亡鸡口流鲜血。有的脚软或轻瘫,本病病程7-15天,治疗及时,可很快治愈。

  3.2 鸡痘 鸡痘的潜伏期约为4~10天。根据病禽的症状和病变,可以分为皮肤型、粘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病型。

  3.2.1 皮肤型 皮肤型鸡痘主要发生在鸡体的无毛或毛稀少部分,特别是在鸡冠、肉髯、眼睑和喙角,翼下、腹部及腿等处,生出一种灰白色的小结节,渐次成为带红色的小丘疹,很快增大如绿豆大痘疹,呈黄色、灰黄色或褐色,凹凸不平,呈干硬结节,有时和邻近的痘疹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棕褐色的大的疣状结节,突出皮肤表面。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的症状,但在严重病鸡中,尤以幼雏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引起死亡,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这对集约化养鸡场危害甚大。

  3.2.2 粘膜型(白喉型) 此型鸡痘的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气管等粘膜表面。初期为鼻炎症状,2~3天后先在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稍突起于粘膜表面,以后小结节逐渐增大并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覆盖在粘膜上面,这层假膜是由坏死的粘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凝固而形成,很象人的“白喉”,故称白喉型鸡痘为鸡白喉。如果用镊子撕去假膜,则露出红色的溃烂面。随着病的发展,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在口腔和咽喉部分,使病鸡尤以幼雏鸡呼吸和吞咽都受障碍,严重时嘴也无法闭合,病鸡往往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病鸡由于采食困难,体重迅速减轻,精神萎靡,最后窒息死亡。此型多发生于小鸡和中鸡,死亡率高,严重时可达50%。 有些严重病鸡,鼻和眼部也受到侵害,产生所谓眼鼻型的鸡痘。先是眼结膜发炎,从眼和鼻孔中流出水样分泌物,以后变成淡黄色浓稠的脓液。时间稍长后,由于眶下窦有炎性渗出物蓄积,因而病鸡的眼部肿胀,可以挤出一种干酪样的凝固物质。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免疫 坏死 饲料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