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病年龄的变化
过去认为鸡白痢是主要侵害雏鸡的疾病,常称雏鸡白痢,并定名为"雏鸡致死性败血症"。小鸡孵出后几天开始出现明显症状,7~10日龄后发病,病雏逐渐增多,第二、三周龄达到死亡高峰,3周龄后发病减少。而成鸡则认为呈慢性经过。近几年发现,1~4日龄初生雏及育成鸡的发病机率明显增多。1~4日龄初生雏的大量发病主要见于种蛋来源于鸡白痢血清阳性率高的种鸡群,同时有大风降温等不良应激因素时可暴发此病,在3~5日龄时达到死亡高峰。近几年,还发现在鸡的育成阶段出现鸡白痢的高发期,被称为青年鸡的鸡白痢,常有较多或大量发病和死亡。此阶段发病有的系育雏阶段忽视了对此病的防治,造成此病;也有一些是在育雏期感染了鸡白痢,虽未致死,但某些器官遗留病理损害,如:心肌上的坏死性结节、心肌变性及肺坏疽等。在鸡日龄增大后,有病变的器官不堪新加重的负担,逐渐消瘦、下痢、死亡。
2 临床诊断的变化
鸡白痢以表现白色下痢为特征,排稀薄如浆糊状粪便,出现"糊肛"现象,影响排粪。同时由于肛门周围发生炎症引起病痛,故常发生尖锐的叫声。但近几年在育雏期,常有不表现白色下痢特征症状而突然死亡的,经病原学诊断,确系因鸡白痢沙门氏菌而致死,被称为无白痢症状型或急性败血型鸡白痢,有些死亡后的雏鸡,口内尚含有饲料。此外,还有一种病型,病后仅见极少数雏鸡排白色稀粪,但呈现呼吸困难,剖检可见肺部有多量粟粒大坏死结节,和大小不一的肝变坏死区,被称为肺形鸡白痢。如对此现象误认为是呼吸道疾病而用一些呼吸道药物,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费人费物,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也有育雏期严重发生鸡白痢的病群,常有1%~3%雏鸡表现脑脊髓炎症状,经细菌学检验,在死雏脑组织中很容易分离到纯粹一致的鸡白痢沙门氏菌,这种情况被称为脑型鸡白痢。雏鸡白痢以前常表现的排白色黏性粪便的症状,不仅在上述几种类型的鸡白痢病上表现不明显,而且在有些情况下,雏鸡因其他原因也可表现白色排泄物增多,甚至出现"糊肛"现象,如高蛋白水平饲料、传支、传染性法氏囊病、痛风等,均可见白色排泄物增多,所以认为,鸡白痢病的病名并不符合临诊实际情况,甚至可造成误解。同时,由于积极地采用药物,明显的雏鸡白痢不再时常发生,而无白痢症状型、肺型及脑型鸡白痢在临床上则较多见,而且易造成误解,其中更以肺型和脑型鸡白痢为多,且危害性大,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3 剖检特点的变化
以往雏鸡白痢的剖检变化主要是肝脏肿大,质脆,呈土黄或砖红色,并有黄白色小坏死点,或在某些脏器上形成坏死结节,如心肌、肺、肝、盲肠、大肠及肌胃肌肉中有坏死灶或结节,以及其他脏器充血。在育成期最常见的病变为卵子变形、变色、质地改变以及卵子呈囊状,有腹膜炎,伴以急性或慢性心包炎。成年公鸡的病变常局限于睾丸及输精管。睾丸极度萎缩,同时出现小脓肿,输精管管腔增大,充满粘稠的均质渗出物。近几年来,雏鸡更多的病变见于肺膜下及肺实质中有若干散在粟粒大灰白、灰黄色坏死结节,以及局灶性肺肝变及坏死区,有的在心脏上形成黄色"肿瘤样"结节,可深入心肌,心肌变性,心壁增厚变性,致使心脏心腔缩小,心脏体积增大,心包积液,心壁变厚变形,严重影响心脏机能,致使病鸡死亡。患此病的鸡,有的在肌胃、肠黏膜等处有大小不一的黄色结节,有的肝脏肿大,呈暗红或红黄色,肝膜下密布大小不一的紫红色斑点或黄白色坏死点,肝脏质地脆而无韧性,轻摸即成糊状,常自然破裂,在肝膜下形成血块、血肿,或连同肝包膜同时破裂形成大量血性腹水及血凝块,有人将此种情况称为"烂肝病"及"血性腹水病"等。还有某些病鸡,肝脏略肿或不肿,质地较硬,呈青铜或古铜色,这种病变颜色在过去认为系鸡伤寒病的典型病变。但现在常在鸡白痢病的死亡鸡中发现。还有的鸡脾脏肿大数倍,表面常有灰白色结节,也发生在鸡白痢的病死鸡中。上述各种病理变化,不仅分离到的是纯粹一致的鸡白痢沙门氏菌,同时也经生化反应及因子血清学证实。
4 药物防治的变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10/2009-06-30/2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