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显微病变 特征性HE的病理学变化大多见于淋巴网状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死亡时的脾脏病变包括白髓增生、淋巴样坏死和淋巴网状细胞的核内包涵体。早在HEV感染后的第3天,脾髓面周围可见明显的白髓增生,这导致在感染后的4~5天,肉眼可见斑驳样且不规则的白髓融合岛。在感染后3~5天,经HE和免疫酶、过氧化酶染色,在这些区域可见大量的核内包涵体。从形态上看,这些细胞呈淋巴样。同样,脾脏的单核巨噬细胞中也发现有核内包涵体。到感染后的4~5天,白髓开始出现坏死。到感染后6~7天,已全部扩散,仅在红髓处偶尔见到一些浆细胞。在感染后3~9天,除了脾脏的变化外,在胸腺的皮质和髓质部及法氏囊,也可见淋巴样衰竭。
胃肠道典型病变包括肠黏膜严重充血,绒毛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及肠绒毛顶端出血。由于固有层的血管是完整的,红细胞通过血细胞渗出而移出血管外,因此,与其说是由内皮细胞破坏不如说是崩解导致出血。除乳头细胞、浆细胞和异嗜细胞外,还在固有层发现了大量含核内包涵体的网状淋巴细胞。这些组织病理学变化在十二指肠后段到胰导管处最明显。但腺胃、肌胃、小肠、盲肠、盲肠扁桃体和法氏囊中与此相似,但病变程度稍低。
另外,在肝脏、骨髓、外周血液白细胞、肺脏、胰腺、脑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也可观察到含有HEV核内包涵体的细胞。
7.诊断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从死亡或濒死小火鸡的出血性肠内容物或脾组织可以发现大量的HEV。HE血清学阴性的火鸡,最好是6周龄的小火鸡,采用肠内容物经口接种,或用捣碎脾脏的生理盐水粗提物经口服接种或静脉注射接种。静脉注射强毒分离物后3天和经口服接种后5~6天常发生死亡。那些未死亡的小火鸡,脾脏含大量的病毒,通常表现肿胀,呈大理石样。这时采集的血清内也含有病毒。此外还可以采用成淋巴细胞样的火鸡源B细胞传代系(MDTC-RP19)用作体外分离和培养HEV。
通常采用琼脂扩散试验(AGP)方法来鉴定HEV及其相关病毒。将脾组织(新鲜的或冷冻的)用生理盐水1∶1稀释,加入多克隆的抗HEV血清。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可以检测冰冻或福尔马林固定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近来随着基因组序列数据库,的建立,已经可允许采用标准PCR以及巢式PCR检测新鲜或冰冻组织及组织抽提物中的病毒DNA。由于PCR的应用,脾脏原材料或DNA提取物在滤纸上干燥可以用于保存。此外,不常用的检测技术;包括抗原捕获ELISA、原位DNA杂交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指纹技术。
(2)血清学诊断 感染HEV后2~3周康复禽的血浆或血清中,采用AGP法可以检测到HEV抗体。如果是依据血清学作出诊断,最好是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采用AGP法可以险测到母源抗体,但这种方法一般对1周龄以后的禽敏感性较低。更敏感的ELISA方法已能够检测和定量HEV抗体。尽管多数禽类到3周龄时的血清反应仍呈阴性,但约4~6周龄时,这种方法就能够检测出火鸡中的母源抗体。抗体最早在静脉注射接种后3天就能检测出来。
(3)鉴别诊断 在火鸡中,如果出现大理石样肿胀的脾脏,用AGP法不能证明有HEV抗原,而又缺少肠道出血现象,则应考虑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或淋巴增生性疾病。在火鸡,增大而充血的脾脏常被误认为HEV所致,但多数是细菌性败血症(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丹毒)所造成的结果。胃肠出血和黏膜充血可能与急性败血症、病毒血症或毒血症有关。但这些很少能被观察到,因为没有其他与病因学相一致的病变或症状。此外,也应考虑到寄生虫病如球虫病和毒性物质(如重金属和化学物质)。
8.防治
(1)管理措施
感染性垫料和粪便是最普遍的传播媒介,所以首先要采取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用0.0086%次氯酸钠溶液或其他杀病毒制剂,包括酚类衍生物,辅以25℃干燥1周可以清洁和消毒污染了的设施。但在大多数商品鸡群中,尤其是那些鸡龄层次多的鸡场,要想对病毒进行全面杀灭是不切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接种疫苗是控制和预防临床发病的最可行办法。
(2)疫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10/2009-06-26/24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