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鸭技术 > 鸭病防治

当心鸭传染性鼻炎


鸭传染性鼻炎是由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本病在生长发育鸭群和产蛋鸭群均可发生,可造成鸭只生长停滞、淘汰率增加以及产蛋显著下降,而且还会诱发其它各种疾病,甚至会因消瘦、衰弱而死亡,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一起樱桃谷蛋种鸭发生鸭传染性鼻炎的病例报道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7年10月2日,刘某饲养的5000只蛋鸭于200日龄开始发病,发病后,鸭群淘汰率明显增加,鸭产蛋率明显下降,且发病鸭连续不断,发病率达65%,病程2周左右。经采取防治措施后,95%痊愈。

  二、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特点

  一般秋末和冬季可发生流行,特别是到了冬季,为了保温造成通风不良导致本病在寒冷季节多发,具有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高、降蛋快、死亡率低的特点。慢性病鸭和康复后的带菌鸭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但4周龄以上的鸭易感性增强。育成鸭、产蛋鸭最易感,本病多发生在成年鸭,对产蛋期的鸭带来的损害最大,育成期得病治愈后,对后期产蛋影响不大。

  三、传染性鼻炎流行的原因

  1.鸭舍通风不好,氨气浓度过高,鸭舍密度过大,营养水平不良以及气候的突然变化等均可增加本病的严重程度。与其他禽病如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混合感染可加重病程,增加死亡率,不同日龄的鸭群混养也常导致本病的暴发。

  2.与疫苗接种有关。(1)血清型不够,或不对症,造成保护率不足。传鼻病原分I型、Ⅱ型、Ⅲ型,不同血清型间,不能或很少产生交叉保护,同组的细菌亚型可有部分交叉保护。(2)免疫时抗原量不够,造成保护力不足。(3)采用佐剂质量不过关或毒素处理不当,应激大,头脸肿胀,抬不起头,吃料减少,生产性能下降,而且选用佐剂质量不高易形成机化组织,导致疫苗不吸收无法产生保护。

  四、症状

  鸭群感染后1~5天内开始出现症状,仅见鼻孔中有稀薄的水样鼻液,打喷嚏。病情进一步发展,鼻腔内流出来浆液性或粘液状分泌物,逐渐变浓稠,并有臭味,打喷嚏,呼吸困难,病鸭常摇头,并不时用爪搔鼻喙部。粘液干燥后鼻孔周围凝结成淡黄色的结痂。病鸭面部发炎,一侧或两侧眼周围组织肿胀,严重的造成失明。严重者炎症蔓延到气管及支气管和肺部,引起呼吸困难和 音,病鸭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体重逐渐下降,母鸭产蛋量下降,公鸭肉髯肿大。少数严重的病例,发生副嗜血杆菌性脑膜炎,表现急性神经症状而死亡。

  五、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鼻腔、窦、喉和气管粘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充血肿胀,潮红,表面覆有大量粘液,窦内积有渗出物凝块或干酪性坏死物,严重时也可能发生支气管肺炎和气囊炎。面部和肉髯的皮下组织水肿,眼、鼻有恶臭的分泌物结成硬痂,眼睑有时粘合在一起。内脏一般无病变。产蛋鸭输卵管内有黄色干酪性分泌物,卵泡松软、血肿、坏死或萎缩,腹膜炎,公鸭睾丸萎缩。

  六、诊断

  涂片镜检,发现有革兰氏阴性球杆菌,且呈多形性存在,偶尔呈纤丝状,菌体周围有夹膜;细菌分离培养可形成光滑、突起、淡灰、半透明、直径0.5~1.0毫米的菌落,有的菌落周围带有彩虹,挑取单个菌落涂片镜检,细菌仍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性存在,有些呈丝状;卫星现象明显;生化特性。该菌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山梨醇,产酸;吲哚试验、尿素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均为阴性,能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动物试验。将细菌培养物经窦内途径接种3只健康易感鸭,48小时后发现接种鸭出现流鼻液、面部水肿等典型鼻炎症状。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可诊断为传染性鼻炎。

  七、防治方法

  (一)药物治疗

  1.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比例拌入饲料中喂服,连用3~4天。

  2.链霉素,每只鸭肌肉注射100~200毫克,每天1次,连用3天。

  3.土霉素,按0.2%比例混入饲料内,连喂3~4天。

  4.在治疗的同时,结合外科疗法效果更好,如病鸭只表现鼻炎和眼炎时,可用2%的硼酸水冲洗;如窦腔内蓄积有豆腐渣样凝固物时,应以手术刀片切开,用镊子夹出全部凝固物,以硼酸水冲洗后,滴入青霉素眼药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染性鼻炎 免疫 细菌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