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鸭技术 > 鸭病防治

鹅感染鸭瘟的诊断与防治


    在某市及周边地区养鹅的农户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专业养鹅大户,品种以狮头鹅为主。某市种鹅存栏量约1.1万多只,年产蛋量约21万枚,生产鹅苗19万只。近年来,随着养鹅量的日益增加,常有鹅感染鸭瘟的病例发生。鸭瘟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能引起鸭、鹅等雁形目禽类(主要为水禽)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疫病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病禽常见精神不振,肿头流泪,两脚瘫痪,食欲废绝,排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死禽可见皮肤出血,皮下脂肪样浸润,肝脏出血,坏死以及整个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和坏死等。

    一、流行病学调查

    1.地区分布:本病分布广泛,在某市各县区均有发生,这与水禽饲养量大、水源易污染和贸易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2.易感动物:鸭瘟只感染鸭、鹅及野生水禽,其他家禽和家畜未见发病。鸭和鹅之间其易感性有差别,一般来讲是鸭敏感于鹅。但近年来,鹅群中经常出现感染鸭瘟,呈现出一定的流行性,而鸭群感染鸭瘟的情况反而有明显下降趋势,已较难发现。

    3.品种、龄期和性别:一般情况下,鸭、鹅等水禽流行本病时,所有品种、龄期和性别都易感,但鸭比鹅敏感,而狮头鹅似比阳江鹅、清远(乌棕)鹅的抗病力强些,本病多见于成年的鸭、鹅中,尤其是种用鹅,而15天龄内的小鸭和小鹅未见发现,雌性比雄性敏感。

    4.流行季节:鸭瘟在我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在鸭群中多流行于7月至翌年2月;而在鹅群中多见于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

    5.传染来源与传播途径:病禽及隐性带毒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指出的是野生水禽排毒而污染水源,易引发本病,消化道和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

    6.流行形式:本病以前多呈暴发性流行,在10~20天内可波及全群。目前的流行已呈明显的散发性,尽管个别地区仍时有发生。但是,本病在鹅群中流行时间较长,呈持续性传染,严重危害着养鹅业的发展。

    二、临床症状

    病鹅体温升高至43℃以上,呈稽留热;精神不振,羽毛松乱,头须卷乱,不愿下水,走动困难,呆立;双翅下垂,行走无力,卧地不起;饮水增加,大部分病鹅头颈明显肿大,呼吸困难,眼肿大,故俗称“大头瘟”;流泪,有浆液性分泌物,出现湿眼圈现象,部分单侧性角膜混浊;鼻腔有浆液性和黏液性分泌物;食欲减退,甚至厌食;下痢,拉绿色或白色稀粪,腥臭,部分病鹅死前出现全身震颤,发病4~7天后出现死亡。产蛋鹅(鸭)群的产蛋量明显下降,且畸形蛋增加。随着死亡率的上升,可减产70%以上,甚至完全停产。

    三、病理剖检

    对病鹅进行剖检,头颈部皮下结缔组织出现弥漫性炎性水肿;实质器官严重变性,特别是消化道黏膜的炎症和坏死很有特征。头颈部肿胀的病鹅,切开肿胀部位皮肤流出黄色透明液体;食道有糠麸样物质被覆,剔除后其下面是浅表溃疡和出血点(部分形成出血条带或出血斑)或在黏膜上散在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溃疡;腺胃黏膜上有斑点状出血,有时在与食道膨大部交界处或(和)与肌胃交界处出现一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或出血;肠道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小肠集合淋巴滤泡肿胀坏死;直肠后段严重出血,泄殖腔充血出血、水肿、溃疡,溃疡处常有绿色痂皮状物被覆且不易剥离。心脏冠状脂肪有针头状出血点,心内外壁均有出血点;肝脏瘀血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死灶,有些坏死灶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坏死灶被一出血环所包围。

    四、实验室诊断

    1.以无菌操作,采取病料接种于三糖铁、普通营养琼脂、肉汤培养基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中,均未发现致病性细菌。

    2.病鹅内脏研磨、离心、亡清液用双抗处理后接种于11日龄的鸭胚,均在48~72小时内死亡,胚胎体表水肿并有小出血点,绒毛尿囊膜有灰白色坏死、水肿,肝脏有坏死灶。

    3.分离出来的病毒人工感染雏鸭均发病,并可见鸭瘟的典形临床症状及病变。

    4.根据流行病学、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可诊断为鹅感染鸭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鸭瘟 免疫 坏死 剂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