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鸭技术 > 鸭病防治

鸭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等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脚麻痹,腹泻,粪便呈绿色,流泪和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病理特征主要是呈败血症经过,血管损伤导致出血、淋巴器官受损以及实质器官的退行性变化。本病流行广、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往往对受传染的鸭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  
    
    (一)病原  
    
    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能在9~12日龄鸭胚中生长繁殖和继代,也能在发育的鸭胚、鹅胚和鸡胚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引起细胞病理变化。病毒56℃10分钟即死亡,对常用消毒药抵抗力不大,0.1%汞10~20分钟,75%酒精5~30分钟,0.5%漂白粉30分钟失去活性,pH3和pH11时病毒也迅速死亡。  
    
    (二)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绵鸭易感性高,北京鸭次之。感染鸭和易感鸭的直接接触可导致本病的传播。其它禽类中,鹅也能感染,但较少发生流行。鸡对鸭瘟病毒有抵抗力。  

    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交配、眼结膜或呼吸道传播。口服、滴鼻、点眼、静脉、肌肉、皮下注射、泄殖腔接种等人工感染途径均可使易感鸭致病。  

    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两季较为多发和流行。在低洼潮湿的多水地区,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较为严重。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达43~44℃。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头颈缩起,离群独处,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羽毛松乱,两翅下垂,两脚发软,走动困难,若强行驱赶则见两翅拍地而走,走几步就倒地不起,此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其下水,则漂浮水面并挣扎回岸。  

    病鸭眼周围湿润、流泪,眼睑肿胀,有的流出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使眼睑粘连不能张开,有的眼睑外翻,结膜充血、出血或形成小溃疡。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无力。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粘膜外翻,粘膜面有黄绿色的假膜且不易剥离。      

    病后期,体温下降,体质衰竭,不久即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天,亚急性约6~10天,病死率达90%以上,个别不死的病例转为慢性,呈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产蛋鸭群的产蛋量减少,一般减产30%左右,随着死亡率的增高,可减产60%以上,甚至停产。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性出血和水肿,皮肤粘膜和浆膜出血,皮下组织弥漫性炎性水肿。实质器官严重变性,消化道出血、炎症和坏死,尤其咽、食道和泄殖腔具有特征性的假膜,剥离后留有溃疡斑痕。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有时出血。肠粘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症。肝脏的早期病理变化有出血性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同的灰黄色坏死灶,在坏死灶周围有时可见环形出血带,而在坏死灶中心却常见小出血点。脾脏呈黑紫色,体积缩小,或有坏死点。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雏鸭感染鸭瘟时法氏囊红肿、表面有坏死小点,腔内充满白色凝固性渗出物。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在该病的初发地区,要求采取肝、脾等组织进行进一步实验室检验以诊断。  

    (六)防治  

    (1)预防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鸭场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必须引进种鸭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疫隔离,观察2周证明健康后方能合群。建立健全消毒防疫措施,不在疫区水域或野禽出没的水域放养。定期注射鸭瘟弱毒疫苗,种鸭每年接种两次,用1000倍生理盐水稀释疫苗。20~30日龄雏鸭,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2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60日龄以上鸭每只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鸭瘟 病毒 坏死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