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杆菌病又称单核白细胞增多病,是人畜共患的散发性传染病之一,家禽也易感染发病,有时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2004年2月临沂市一农户饲养的600余只鹧鸪(已接近产蛋),发生了一种以败血症、神经症状、下痢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据统计,发病率在36%左右,致死率约57%,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经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鹧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感染,采取中西结合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了病情的发展,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据技术员介绍,2月3日首先发现3只鹧鸪突然死亡,无任何临床症状;2月5日又发现数只发病,并表现神经症状和下痢,最后死亡;以后发病数量逐渐增多,每天都有数只甚至几十只死亡。发病后立即进行治疗,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大青叶等治疗,但收效不大,不能制止死亡,随来我院求医。
2 临床症状
发病前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不易察觉,突然发病。发病后有的精神委顿,羽毛蓬松无光,下痢,肛门周围羽毛沾有黄绿色稀便;有的呼吸困难,口流黏液,食欲下降,饮水减少;病鸪严重脱水,腹部膨大,皮肤呈暗紫色,迅速死亡;部分病鸪表现神经症状,无目的地乱跑乱撞,倒地侧卧,两肢不停地划动或痉挛,头颈歪斜或后仰,呈现角弓反张姿势,不久即发生死亡,病程一般2~6天。
3 病理变化
对死亡的15只鹧鸪进行剖检,其变化如下:心冠脂肪出血,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有小坏死灶,心脏内充满血凝块;脾脏、肾肿大;肝肿大、质脆、土黄色,表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坏死小点;肺瘀血和灶性炎症;脑膜和脑实质血管充血水肿,有出血灶,脑脊髓液增多、混浊,脑干变软;腺胃、肌胃出血,黏膜脱落,肠道弥漫性出血;胸肌出血、小灶坏死。组织学检查,发现脑实质毛细血管充血明显,部分有出血灶,血管周围有中等量炎症细胞浸润,血管上皮细胞变性、肿大;肝实质瘀血明显,各小叶的窦状隙充满红细胞,肝细胞变性浊肿,汇管区有中量炎症细胞浸润;脾髓瘀血,有大量红细胞形成片状红染,脾小梁变性,脾小结缩小,界限明显。
4 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无菌操作取病死鹧鸪的肝、脾、血、脑脊髓液及脑桥等病料,分别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发现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多单在,有的排列呈"V"字形或平行排列的,肝脏、脑组织中含菌量较多。
4.2 病原菌分离培养无菌操作取新鲜病死鹧鸪脑脊髓液病料划线接种于0.5%葡萄糖羊血清琼脂平板,于含5%~10%的二氧化碳低氧环境中37℃培养观察18~24h,可见圆形、湿润、光滑的小菌落,反光观察菌落呈现淡蓝色;培养48h后,菌落增大,其色灰暗,在菌落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形成后移植到0.05%亚碲酸钾血清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圆形、隆起、湿润、直径约为0.6mm的黑色菌落;在肉浸液中培养呈均匀浑浊生长,表面有薄膜形成;在半固体培养基中,于37℃24h后生长物沿穿刺线以云雾状向四周蔓延,在培养基表面下3~5mm处形成宛如伞状的界面;普通琼脂培养基上36h形成圆形整齐、扁平的蓝灰色半透明的中等大小菌落,反射光下呈乳白色。挑取单个存在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查,看到非常一致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两端钝圆,长约2μm,菌形微弯,两极染色明显,有呈"V"字形排列的细菌,也有3个细菌叠成栅状的。
4.3 生化试验 将分离菌接种葡萄糖、鼠李糖、杨苷,在24h内产酸;在7~12天内可使蔗糖、麦芽糖、乳糖、甘油、淀粉及糊精产酸,均不产气。发酵单乳糖、棉实糖、山梨醇及木糖很慢或不一致。不产硫化氢和靛基质,不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石蕊牛乳在24h内微酸变色,但不凝固牛乳。MR试验(+)、V-P试验(+)。基本符合李氏杆菌的特性。
4.4 动物接种试验 取小鼠4只,每只腹腔接种0.2ml肉汤培养物,接种鼠全部在3~4天内死亡。剖检发现,肝、脾有小坏死灶,细菌涂片检查、分离培养均与上述病样中病原特征相同。同时用细菌的肉汤培养物给家兔点眼,24h出现结膜炎,很快死亡。
根据以上诊断,可确诊本次疾病为鹧鸪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感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teyang/zhegu/2010-05-12/4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