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鹧鸪养殖技术

鹧鸪传染性鼻炎的诊治


    2004年4~7月,江苏省泗阳城厢某鹧鸪养殖场,部分鹧鸪发生眼炎、鼻炎,表现为眼分泌物增多、流鼻涕、打喷嚏、咳嗽,严重者呼吸困难、甩头以及双目失明,直至死亡。发病病程较长,发病率很高,雏鹧鸪死亡率约为10%。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诊断为鹧鸪传染性鼻炎。

    1 发病情况和症状

    鹧鸪分为种鹧鸪群和肉用鹧鸪群。种鹧鸪群共200只,12月龄,分别在2月龄、8月龄用NDVⅡ系苗饮水免疫,饲养密度为10只/立方米,该群发病约100只,死亡13只。肉用鹧鸪群800只,40日龄,饲养密度为45只/立方米,圈舍通气不良,有害气体(如氨气等)严重;该群自25日龄开始发病,发病率约为10%,至40日龄发病率90%以上,死亡85只。发病鹧鸪精神沉郁,蹲伏于一隅,食欲减退。随病程延长,因鼻腔浆液性鼻汁而出现张口呼吸、呼吸困难并伴有罗音和甩头。随后一侧或两侧面部、眼睑和鼻窦肿胀,结膜发炎,眼睑粘着,在双侧眼睛下部形成粘液性肿胀,严重的整个头部肿大;病程长的角膜混浊、失明。多因觅食和行动困难而饥饿、衰竭死亡,不死的雏鹧鸪增重缓慢,种鹧鸪产蛋量显著下降。

    2 病理剖检

    剖检发病鹧鸪10只,可见鼻腔、眶下窦和眼结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大量粘液和炎性渗出物的凝块结痂,眼结膜充血、肿胀,面部皮下水肿。病程较长的可在鼻腔、眶下窦、眼结膜内和气囊内见有乳黄色于酪样分泌物,偶尔可见肺炎、肝脏微肿胀,气管、心脏、脾脏、肾脏、腺胃、肠道无异常。

    3 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集2~3份发病鹧鸪眶下窦内的分泌物、鼻腔分泌物,分别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划线,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在37℃、6%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培养48小时后,可见圆形、边缘整齐、光滑、透明的针尖大小露珠样菌落,直径约为0.1~0.2μm;如将该菌落接种巧克力培养基,再划几条葡萄球菌接种线,培养24~48小时,可见该菌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较大的半透明的露珠样菌落,发育良好,形成卫星样生长;革兰氏染色镜检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细小球状杆菌,杆菌单个、成对或单链排列,两极着色重,菌体形态似"哑铃"。根据该菌的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诊断为嗜血杆菌。

    4 治疗措施

    4.1 将出现临床症状的病鹧鸪隔离饲养,每只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3万单位和链霉素20万单位,每日1次,连用5天,同时用强力霉素100mg/kg拌料。用药第2天症状开始减轻,到第5天,病鹧鸪80%治愈。

    4.2 对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鹧鸪,用强力霉素100mg/kg拌料,连续饮用5天。

    4.3 彻底清除舍内粪便,并对饲槽、用具、鹧鸪体喷雾消毒,每天1次,连续5天。

    4.4 改善饲养环境,降低鹧鸪群密度,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地面干、湿度适宜。

    4.5 加强营养,给予全价饲料,在饮水中添加VA及复合VB,增强机体的抗病力。

    5 小结

    传染性鼻炎(简称IC)是由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于鸡,在特禽中报道尚少。禽舍内氨气含量过大是发生传染性鼻炎的重要诱因。禽舍通气不良,氨气大量积聚,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很容易诱发本病。饲料和饮水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带菌鹧鸪低头饮水时,传染性鼻液可流下而污染饮水,使该病迅速在鹧鸪群中传播。虽多种抗菌药物对本病都有疗效,但用药则轻,停药则缓,很难彻底治愈,给不少养禽场和专业户带来很多麻烦,严重者还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及进行严格的消毒。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不能经蛋垂直传播,因此为防止引入病原,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采用适当的饲养密度,减轻和消除各种应激,严格执行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在每批之间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并空舍2~3周,这是防制本病的可靠方法。

    接种传染性鼻炎疫苗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国内、外都有这类商品性灭活菌苗供应,一般是在2周龄时进行第1次接种,6~8周进行第2次接种,产蛋前2周再加强免疫接种1次,可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染性鼻炎 病程 免疫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