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蟾蜍养殖技术

人工养殖蟾蜍"五要点"


蟾蜍,俗称癞蛤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人工养殖蟾蜍已势在必行。蟾蜍的人工养殖方法较为简单,可利用废弃塘沟、庭院菜园、河边滩地或大田放养,是一项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的经济动物养殖业。

(一)生活习性

蟾蜍喜湿、喜暗、喜暖,常栖息在湿润的石头下、洞穴内、草丛中、水沟边,也能长期在陆地生活,白天潜伏,傍晚和清晨出来觅食。冬天,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蟾蜍就先后钻入砖石、土穴、水底或泥水、烂草堆内栖息冬眠,待翌年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结束冬眠出来觅食。惊蛰后就在静水塘或流动性小的水沟中抱对、产卵、受精。蟾蜍以捕获甲虫、蛾类、蜗牛、蚂蚁、蝇蛆、蚯蚓等动物及藻类为食。

(二)繁殖特性

蟾蜍为卵生,水中产卵、体外受精,繁殖能力较强。每年当水温在1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90%时产卵。每个雌体一次产卵量为5000枚左右,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出蝌蚪,形似小鱼,用鳃呼吸。约经60天的变态发育,蝌蚪尾消失,变成幼蟾蜍,开始到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约16个月性成熟,发育成成体。

(三)人工养殖技术

养殖场要选择在水塘或水池,虫源比较丰富、气温较暖和的地方。一般养殖户可根据现有水面,对池塘、渠道、水沟、水田进行改造即可。场地四周建约1.5米高的围墙或尼龙网,以防蛇、鼠爬入危害蟾蜍或蟾蜍外逃。里面设蝌蚪池、幼蟾池、成蟾池、配种与产卵池、孵化池。

(1)蝌蚪池面积3~6平方米,池深40cm,池底成微斜坡状,低处有一排水孔,孔用细铁丝网封罩,水深保持在30cm左右。

(2)幼蟾蜍池面积30~70平方米,池深60cm,池底也有排水孔,孔加网罩上,水深40cm,池底铺10cm厚的泥沙,池中必须留出1/3~1/4的活动场地,且高出水面5~10cm。活动场所宜设在池的南边,与水相接的一面成斜坡式,便于蟾蜍上岸觅食。在活动场上可以种一些草和小灌木。

(3)成蟾蜍池面积为40~80平方米,池深70cm,其他要求与幼蟾蜍池基本相同,水可稍深些。

(4)交配产卵池面积2~4平方米,池深40cm,水深20cm,池中种适量漂浮水生植物,如绿萍、水葫芦等。在即将产卵时再撒少量干稻草或杂草,以便卵附着。饲养池上安黑光灯诱虫,供其捕食。

(四)繁殖技术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是蟾蜍的产卵盛期,苗种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采集:

(1)在产卵季节的雨后,到静水处寻找蟾蜍卵块,捞回后放在养殖池中孵化,一般3天就可孵出小蝌蚪。但采用这种方法必须一次性放足,否则孵化时间不一致,蝌蚪大小不一,影响成活率。

(2)在惊蛰后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到野外潮湿的地方捕捉越冬蟾蜍,选择个体较大,健康强壮,无伤无病的作种用,按雌雄比3∶1放到产卵池中养殖,让其自然交配、产卵、受精。每天产的卵要收集到另一个池中存放,让其自然孵化。产完卵的亲蟾也要另池存放,没产的继续留产。

(3)到养殖单位购买选育的优良亲蟾,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集中产卵和孵化。

(五)饲养管理

孵化期卵块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2团左右为宜,最适水温为18℃~24℃,经过约4天即可孵化出蝌蚪。孵化期注意更换水质和调节光照。蟾蜍的卵是深黑色的,有利于呼吸,气温较低的春天,不需直接光照,盛夏高温可适当遮阴,遇寒流、暴雨等恶劣天气,可用塑料薄膜保温。

蝌蚪期刚孵出的小蝌蚪,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不取食,靠自身的卵黄囊供给营养。3天后,小蝌蚪开始吃水中藻类或其他饵料。养殖池要提前一星期施入少量发酵的猪、牛粪,繁殖浮游生物。蝌蚪入池后不能再泼洒粪尿,以免伤害蝌蚪。如果水质太瘦,可投喂切碎的菜叶、鱼肠、猪血、淘米水,每天2次。水温保持在18℃~24℃。刚孵化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放养2000~4000个。经半个多月的培育,体长达3cm时,就可捞出放入幼蟾池中养殖。

幼蟾期幼蟾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100只为宜。幼蟾生长快、食量大,要保证有充足的饵料供给。一是在养殖场上空装黑光灯,每天晚上开灯诱虫;二是将各种畜、禽粪堆积在养殖池陆地上一角,让其自行诱集与滋生虫子,供蟾捕食;三是到潮湿的地方寻挖蚯蚓或配套养殖蚯蚓;四是到无农药处理过的厕所里捞取蝇蛆,冲洗干净后投喂,或配套培养蝇蛆。如饵料仍不足时,可用30%饼类、30%的屠宰下脚料、5%的鱼粉、30%的麸皮、5%大豆粉做成配合饲料,与动物性饲料结合训食投喂。从卵孵出蝌蚪到幼蟾约40天后,就须转入成蟾池养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惊蛰 斜坡 排水 藻类
下一篇 :蟾蜍的春繁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