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为害]
蚕豆褐斑病在我国各蚕豆产区普遍发生,由蚕豆壳二孢菌(Ascochyta fabae Speg.)引起。
[症状]
叶片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后中央变为灰白色,上有排列成轮心状的小黑点,病斑周围组织坏死变黑。茎、荚及种子也受害,茎部病斑大,圆形,周围为褐色,中部灰白色;荚上病斑周缘黑色,中部暗褐色;受害种子表面有褐色或黑色污斑。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了随病株残体在土表越夏、越冬,也能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部越冬。当第二年气候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病情在4―5月份发展达高峰。带病的种子播种后,可引起幼苗发病。早春多雨和植株稠密,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清洁田园,把病株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田间注意排水,适当密植,增施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2.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粒选,剔除病粒秕粒。然后将种子浸于冷水中24小时,后移于40―50℃温水内浸10分钟,晾晒后播种。
3.药剂防治 每6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或70%甲基托布津100―150克,加水50―60千克喷雾。病情严重时,7―10天再喷1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teyang/can/2008-12-29/3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