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至3日,中国科协第29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青岛举办,沙龙的主题为“基因资源与现代渔业”。本期沙龙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研究员、中国工程院林浩然院士、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研究员、中科院海洋所相建海研究员共同担任领衔科学家,来自全国水产生物技术领域13个单位的24位专家参加了本次沙龙。
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水产生物苗种繁育、遗传育种、种质鉴定、病害防治以及水产生物太空育种等方面的运用现状、应用前景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基因资源在水产育种、水产养殖、种质鉴定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应用前景
■ 将新闻进行到底
将某种特定基因植入深海对虾中,对虾就能既不生病,又能长得又肥又大。这样的好事已经由于基因技术的发展而成为可能。
据联合国食品和农业组织的报告介绍,由于过量捕捞,如今海洋中60%至70%的鱼类受到威胁。专家预测,到2025年时,人工饲养的转基因鱼将弥补世界渔业产量的不足,满足全球人类的食用需要。
基因资源在水产育种、水产养殖、种质鉴定和物种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是,现代渔业生产中,基因资源的运营潜力和发展趋势都存在很多问题。6月2日至3日,中国科协举办第29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基因资源与现代渔业,探索采用基因资源促进现代渔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应用一:基因识别——
有助于保护物种资源
“水生资源的条形码,就是在所有的物种当中,建立水产生物条形码体系,这样可以帮助识别、保存物种资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说。
桂建芳所说的条形码叫做DNA条形编码,就是对一个统一的目的基因DNA序列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的结果储存到计算机里,一旦需要,即可把要分析的物种的目的基因DNA序列与预存的数据进行比对,达到物种鉴定目的。
桂建芳介绍,根据农业部的资料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进行分析,水产行业在最近30多年当中发展很快,数量增长了10多倍,这都是和生物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应用二:基因抗病——
迫切需要筛选抗病品种
如果渔民养的虾生病了,水产学家就是大夫,看病、开药方,虾喝了之后就好了。
在给鱼虾看病的过程中,有着与给人治病不同的困难。“人治病是属于个体治病,而虾是群体。几千条密度居住,肯定会生病。”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相继海说,在给虾看病的过程中,他们尝试了从物种的免疫体系层面进行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由于药物治疗需要找到合适的药物,同时需要对环境进行控制,所以更为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加强物种本身的抗病能力。”相继海说。
“解决病害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育抗病的优良品种。使用抗病品种,存活率哪怕比正常的良种提高30%—50%,应用前景也会很可观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这样说。
“分子标记”是重要手段
在池塘里养了一群鱼,当受到微生物感染时,有一些鱼存活,有一些鱼死亡。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存活的鱼有天然抗性。水产学家们所做的,就是探寻这些天然抗性背后的秘密。“天然抗性在基因组方面有没有特定的序列?如果我们在那些天然抗病力强的个体当中,找到特有的序列或者特有的基因标记,我们就可以用标记辅助选育。”陈松林说,在对决定抗病的基因进行标记后,就可以对这些个体进行培育、繁殖,进行抗病的新品种研究。
这个过程中所用到的关键技术为“分子标记”技术,即把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标记出来。陈松林介绍,在抗病的品种培育方面,分子标记意义更大。“因为有一些性状,比如生长性状,可以从表型上看出来,比如说长得大的,可以选用,但是抗病的个体在外形上完全看不出来,所以筛选抗病因子更为迫切。”陈松林说,抗病相关功能基因及其标记的发掘,将加快抗病品种培育的步伐,这也是一个国际的趋势,将成为鱼类抗病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9-07-09/15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