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螯虾原名为克氏原螯虾(P.clarkii),俗称“龙虾”,隶属于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螯虾派、原螯虾属。克氏螯虾原产于北美,20世纪20年代由日本人移入本国养殖,后又移至我国南京一带放养。由于其适应性广,繁殖能力强,种群发展很快,以后扩展至我国多个省市,有的湖泊和地区已发展成为优势种,以江苏为例,在90年代初的产量就达6万吨。近年来,克氏螯虾由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价格低廉,以及利用虾壳提取的虾青素、几丁质等在食品、医药、保健、造纸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大量捕捞,致使克氏螯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为此,许多地方已开展了克氏螯虾的人工养殖。但由于克氏螯虾个体之间互相残食现象严重,特别是幼虾和刚蜕壳的虾容易被残食,所以,在生产上产量一直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利用克氏螯虾与鲢、鳙鱼的习性不同进行了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这种新的养殖模式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可以为当前不太景气的淡水养殖业提供一个新的亮点。现将我们的经验技术总结成文,以供参考。
1 前期准备工作
1.1池塘条件及水质要求
池塘最好选择在水源充足、地面宽阔、地势略倾斜的地方。周围没有山林或建筑物阻挡,保证通风良好,有利于池塘水的搅动对流。虾塘面积不限,但从便于管理、捕捞看,以3~5亩、长方形为好,水深在0.7~1.5 m,不宜过深。池埂应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水草的生长、溶氧补充及鱼、虾的栖息摄食与生长。在适温情况下,以浅水养殖为好。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中溶氧5 mg/L以上,pH值7.0~8.0。做到排灌分开,有利于水质的调控及疾病的防治。外河水质同样要求良好、清新、无污染。
1.2池塘清理及消毒
清除池中过多淤泥,最多留10~20cm,清出的淤泥用于修补加固池埂。放养前干塘暴晒15~30天,以池底硬、裂小缝为宜。池塘四周除堤坝坚固外,还可以用一些简易的材料,如塑料薄膜或塑料网围起来,防止虾外逃或敌害生物如蛇、老鼠的侵入。排水彻底的池塘可采用暴晒消毒;有积水的虾池可选择药物处理。常用消毒药物及使用方法见下表:
药物 有效成分
及含量 使用浓度
(10-6) 主要杀伤
对象 药效持续时间 备注
生石灰 生成Ca(OH)2 500~1000 鱼类、虾类、微生物 7天 可调节pH值改善底质
漂白粉 有效氯30% 30~50 鱼、虾、蟹、微生物等 1天 不宜使用金属工具
池塘经过1年或多年使用后,池中淤泥、鱼虾的排泄物、残饵及动物尸体、植物碎屑等沉积于池底,形成污染,是造成池塘老化和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有机物到了翌年的养成期时,会因为水温高而大量分解,消耗水中的溶氧,产生各种有毒物质,影响鱼、虾生长或引起发疾病。因此,在放养前必须彻底加以清理。
1.3种植水草
螯虾喜欢生活在水草茂盛的地方,这样它既有较多的饵料生物(尤其是幼苗期),又有了脱壳生长的隐蔽环境,因此,放养前在池塘四周坡底滩角的浅水带种植一定数量的水草,水最好选用苦草、水花生或水空心菜,可采用草籽泼洒或育苗移栽的方法种植。水草覆盖面占池塘面积10~15%。在育苗移栽时用10×10—6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1.4进水与肥水
进水口需安装水滤网,一般采用时60~80目筛绢网,可做成长1.5~2 m,圆筒状,进水时,防止敌害生物混入其中。鱼苗下塘前10天进水50 cm,然后肥水,培养饵料生物。肥料可用经发酵的鸡、猪粪及杂草等有机肥,亩用200~250 kg(新开挖的虾池施肥量可适量增加)。第一次施肥后,根据水色、pH值、透明度的变化,适应追施一次肥料,使池水pH值保持在7.0~8.0,培育水色呈茶褐色或淡绿色,透明度为25~30 cm。
1.5设置网片
在池塘中间设置10×33目的无节夏花网片,用毛竹架固定,按屋架形设置于水面下20~40 cm,坡度15~20度,便于螯虾上下爬行。每排网片长3~4 m,具体长度因池而定,一般面积2000 m2左右的池塘设2排。
2 放苗
目前,螯虾的人工育苗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可采用投放野生抱卵虾或投放野生幼虾解决苗种问题。对于抱卵虾的投放量,一般按40~50 kg/667 m2,于3、4月份投放。在5、6月份野生幼虾量比较大、价格便宜时,可以大量收购,可再投放一些幼虾;如果买不到抱卵虾,也可全部投放幼虾(体长3~4 cm),投放量100~120 kg/667 m2,如果幼虾规格较大(大于5 cm),可适当增加投放量。我们在养殖过程中是以虾为主,鲢、鳙鱼的量不宜过大,一般选择个体较大(200~250 g/尾)的鱼苗,各按500尾/667 m2的量投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8-01-22/15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