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关注水产养殖病防治 渔药管理与水产品质量安全


在当前的养殖生产中,许多饲养者在决定渔用药物的剂量时,大多不会按照药物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用药,而是采用超剂量用药的方式。大剂量地使用药物甚至超有效剂量的数倍用药,事实上是不仅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而且药物无论对养殖水体还是对鱼体的危害都是很大的。在生产中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控制使用药物的剂量,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除在杀灭养殖用水和水产动物体表致病菌的渔用消毒剂,以及用于杀灭水体和水产动物体表的部分寄生虫的渔用杀虫剂适宜采用全池泼洒的用药方式给药外,其它渔用药物采用泼洒的方式给药往往就难以达到良好的疗效。特别是抗生素类药物是不能采用全池泼洒的给药方式用药的。

陆承平:控制养殖规模,防止生物入侵;发展生态养殖,降低药物残留;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博导)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相关人员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引进很多外来物种,包括水生动物和高等水生植物。这些物种的引进对于丰富我国的物种多样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许多问题。由于我国检验、检疫方法还不完善,引进物种的一些程序不合理,所以不可避免地引进国外一些难以控制的病毒、细菌,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还有一些引进的物种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打破了水体生态平衡,使得土著品种逐渐消失。在当前效益优先、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比显得苍白无力。表现在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水产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影响水产品安全的因素:水产品本身带有的毒素,如河豚毒素等,误食河豚而引起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养殖生产中使用抗生素、消毒剂、水质改良剂等,有些化学药物高残留、剧毒,如果在水产品中富集到一定的量必然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病毒、细菌产生新的变异,从而产生出耐药性更强的有害菌株,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一些发达国家不允许将最新研制的人用抗生素用到水产养殖生产中。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和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还缺乏可信的资料,应科学合理评价其效果。鱼类疫苗种类少,给予途径单一,应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强研究。

为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加大宣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完善相应的检测手段,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开发无公害、环保型渔药;循序渐进,合理发展,使水产养殖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陈爱平: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完善的病害检测与预防体系,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疾病防治处处长)

摆脱传统的防病、治病的观念,提升到“医学”、“疫病”的概念上来。对水产养殖病害分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政府相关部门抓大病、重病;社会企业抓小病、轻病。正确诊断,确定病原,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养殖生产中,坚持用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等生物制剂防病,化学合成的药物治病;合理的生态养殖方式避免发病。

科学诊断,弄清病原,有针对性的进行药效试验、敏感试验及耐药性试验。指导养殖生产者正确选药,适时用药,确定合理剂量,严格遵守渔药休药期的规定,最大限度减少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该建立水产养殖用药管理监督员、以及处方员、鱼病防治员、养殖工三级网络体系,明确各自职责;制订水产养殖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各渔药企业应配备专业配药处方员,获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负责开具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完善管理,推行《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产品标签》三项记录,为水产品进入市场提供安全保障。

重视生态养殖,加快新型渔药的研制。生态养殖不仅能充分利用水体,提高综合效益,而且可以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有效预防水产病害的发生,从而减少渔药使用量。加快生物渔药的研制,开发环境友好型、速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渔药。利用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和中草药的不同作用机理,阻止病毒、细菌、寄生虫的繁殖,从而达到控制水产病害的目的。在鱼用疫苗方面,坚持“用好现有疫苗,引进可用疫苗,开发未来疫苗”的方针,开发研制多联疫苗,控制疾病,减少渔药使用是解决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最根本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产品 残留 免疫 剂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