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种子

2004年全国“两杂”种子生产形势分析



(2004年9月25)
2004年9月24至25日, 受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委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了全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以下简称“两杂”)种子生产形势分析及行业信息统计工作会议。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种子管理站和17个种子企业的代表共8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各省2004年“两杂”种子生产情况介绍、2005年“两杂”种子需求形势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种子行业信息统计工作。种植业管理司李恩普处长到会并对做好“两杂”种子形势分析和加强种子行业信息统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现将会议纪要如下:
一、“两杂”种子供需情况
(一)杂交玉米种子供大于求。据统计,2004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为375万亩,预计可生产种子9.7亿公斤,截止2004年6月底库存种子2.8亿公斤,2005年供种总量为12.5亿公斤。2005年全国计划种植大田玉米3.6亿亩,需种量9.2亿公斤,供种后将剩余种子3.3亿公斤。
(二)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基本平衡。2004年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44万亩,预计生产种子2.6亿公斤,截止2004年6月底库存种子0.7亿公斤,2005年供种总量为3.3亿公斤。2005年全国计划种植杂交水稻2.5亿亩,需种量2.9亿公斤,供种后将剩余种子0.4亿公斤。
(三)气候对“两杂”种子的影响。西北地区玉米制种受灾较重。受2004年4月下旬新疆强冷空气东移及高原湿气流的影响,5月2至4日,西北部地区出现自西向东大范围的降温、降雨(雪)天气,甘肃酒泉、张掖地区,宁夏全区气温骤降10°C 以上,地表温度最低降至-5—-18°C,使 83万亩杂交玉米制种田受到冻害。7月下旬又遇沙尘及大风降温天气,影响了杂交玉米制种田父本花粉的活力及授粉过程,造成中晚熟组合花期不遇,授粉不良,结实性差,有些组合的授粉结实率仅50%左右。8至9月份气温持继偏低,杂交玉米种子灌浆速度慢,干物质积累少,种子成熟度和千粒重受到影响,使西北地区玉米制种减产10%—20%。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季节,湖北省受台风“云娜”影响,8月中旬连续降雨低温,使制种田授粉结实率下降,,福建省由于气温不稳定,造成父母本花期不遇,后期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发生较重,减产10%—15%。四川、湖南、江苏等主要生产省风调雨顺,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种子生产,授粉结实率高,产量比上年有明显提高,如四川省制种田亩产195公斤,比上年提高13.3%,江苏省制种田亩产172公斤,比上年提高了37.6%。
二、2005年“两杂”种子市场供求特点
(一)杂交玉米种子。一是销售形势好于去年。2005年虽然仍是种子供大于求的格局,但种子剩余数量已比2004年明显减少,如果受粮价上涨因素拉动,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种子剩余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有利于种子的销售。二是价格趋于合理。除个别品种因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价格可能偏高外,种子总体价格会在正常范围内比2004年略有提高。三是品种间需求差异明显。受农民用种求新求异心理的影响,新优品种和保护品种需求量大于产供量,大路品种及适销不对路的品种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减少。另外,受2004年低温多雨气候影响,玉米生育期延迟,早熟和中早熟品种需求量增加,晚熟品种市场将有所萎缩。
(二)杂交水稻种子。一是经营效益可能是近年来比较好的年份。在满足生产用种的情况下,2005年杂交水稻种子剩余数量与合理贮备数量相当,基本没有种子库存,种子经营将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品种间价格差异较大。由于制种成本增加,种子价格将比去年有所提高,优新组合和个别出现缺口的组合价位将偏高。三是优新品种多。优质品种种类增加,制种面积扩大,供应数量增加。
三、加强“两杂”种子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受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拉动,2005年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为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当前要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后期管理。目前正是杂交水稻种子精选加工和杂交玉米种子收获的关键时期,要抓好种子晾晒、烘干、精选加工、包装等工作。尤其针对杂交玉米制种生育期延迟,种子水分偏高以及近期气温下降快,有些地方开始出现霜冻等情况,种子生产企业要及时采取措施,尽快将种子水分降低到安全指标以下,提高种子发芽率,确保种子质量。
(二)强化对种子收购市场的监管。针对杂交玉米种子存在的质量隐患,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种子收购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种子收购过程中压级压价、哄抬种价、抢购套购等各种违法行为, 维护良好的种子市场秩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品种 水稻 玉米制种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